立即捐款

港燦與沈旭輝的對話

港燦與自己的 blog 中回應沈旭輝於明報寫的 "拉米攔車事件引起的思考"一文

在這裡併貼一下:

市場經濟=社會穩定﹖

沈旭輝:

全球經濟體系對巴西可可豆、博茨瓦納鑽石的影響,並非和港人生活毫不相關。何以內地黑市諾基亞手機市值數百乃至數十、在香港卻賣數千,更是相當
laymen的日常思考。問題是當香港的values言人人殊,和諧穩定、民主自由成為泡沫語言,香港對市場經濟的信任,升格為社會最後的穩定支點,也就
是香港真正的核心價值。

反全球化人士近年最富創意的運動之一,是「合法使用盜版運動」。他們認為知識產權屬於全人類,而非某些壟斷的大企業。與此同時,港人非法BT下載是
家常便飯,稍有點「辦法」的人都懂得各種黑市渠道。為何兩者從來不能掛﹖這是因為企業壟斷已是港人保留向上提升動力的最後保證,已沒有其他社會制度選
擇。在倫敦、在紐約,反全球化比香港接近主流,被認可為公民社會的一環,和民主制度融為一體﹔在香港,這卻易被演繹為對整個社會價值的衝擊,難獲任何主流
政治光譜的支持。

港燦:

你說 " 企業壟斷已是港人保留向上提升動力的最後保證 ",會不會與街坊們的認知剛好相反 -
即企業壟斷扼殺港人向上提升的動力,儘管我們仍有不少中小企,小販用盡種種方法在大機構的隙縫中掙扎著。社會表面穩定,但大家內心都毫無安全感,擔心我們
的職位遲早都被各大企業內移或外判取代,亦知這是全球化下不可逆轉之現象。所以,如何 " 保住份工 " 變成大多數港燦們的唯一關注點。

企業責任=慈善賑災﹖

沈旭輝:

港人對企業壟斷資本固然充滿意見,但我們的教育少有談及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只停留於「回饋社會」一類口號式概念。企業都有從事一定慈善項目,都會在歡樂滿東華捐款、邀請(前任)特首夫人
剪綵,亦懂進行跨國賑災,作為回應全球化的手段。所以定義上,所有香港富翁諷刺地都是企業家,所有企業家更諷刺地都是慈善家。

問題是CSR是一個講求社會性的概念,在香港一類尚未步入全面民主的地方,更是另類民主機制。它的本質不是施捨,而是對當地社會需要的責任性回應﹔
主導單位不是企業,而是它們的社會clients(不是商業clients)。一些財團聘請智囊「研究」社會責任的方向,再捐錢予相熟慈善團體以填補免稅
額,這不是CSR。反全球化原來的主軸是相當建設性的,就是重構「人民」在CSR的主導地位。這甚至不是反全球化的專利﹕世貿組織本身就不斷組織CSR討
論會,特別重視在年青學人界別的宣傳,筆者在英國時也曾充任其電子CSR會議的所謂moderator。可惜在香港連CSR也沒人關注。

港燦:

所有街坊都知 CSR 不止於企業行善只為節稅與公關宣傳 /
不行善只因怕被查稅,起碼它們如何對待自己的員工,或監督外判工廠如何對待它的員工等都很關注,可是只留在 "關注"
層面,若要行動,頂多都是上網篤爆某些企業未被報導的劣行而已。另,CSR 從來不是街坊選股票的考慮,因從不覺在香港的股市,企業的股價與它的
CSR 在公眾中之認受性有任何關係,如有,應是相反關係。

沈旭輝:

反全球化=社運化身﹖

時至今日,整個反全球化的概念,在香港成為與傳統左翼社運幾乎完全重疊的運動。當然,兩者在全球都緊密合作,但英美的反全球化運動滲入了相對豐富的
哲學層面,不少中產階級、BOBO族、民族主義者,都各取所需地加入反全球化的大框架,塑造了一個新的群體。他們的共同語言,不過是人類如何回應科技帶來
的時空壓縮(time-space compression)造成的各種現象。

相反在香港,對全球化的批判研究幾乎由同一批社運背景的人進行,是為自我矮化,這是他們也慨嘆的現狀,連學生也常嘲笑「點解反親全球化都係果班
人」。結果香港的反全球化人士和國際同行不易接軌,在世貿會議舉行期間無論如何「激」,也難免淪為小巫﹔他們和本土的主流政治同樣不能接軌,無論如何溫
和,都是「過激」。

香港的反全球化話語,套用福柯的話語研究,容易讓「外行」人得出只是為群體生存而表述的印象。對真正的dreamer,這樣的形象無疑不公,但國際
政治研究近年的新興學派正強調這樣一個殘酷現實﹕perception makes
reality。究竟世貿會議是香港反全球化人士難得「做」的機遇,還是運動進一步被邊緣化的催化劑﹖

港燦:

如你所言, " 英美的反全球化運動滲入了相對豐富的哲學層面,不少中產階級、BOBO族、民族主義者,都各取所需地加入反全球化的大框架,塑造了一個新的群體。",但香港就只剩下一班被邊緣化的社運人士在孤軍作戰。

是否因為我等港燦以至 "單身大長今" 一族自小受消費資訊和各種 "香港故事" 洗腦,除了只懂如古人般不斷唸書考科舉以求出人頭地外,腦袋就只剩下 "精明消費" 四個字 ?

有說我們的城市太小,不但面積小,市民的公共空間小、學校課程的單調、建制只強調單一中環價值、各媒體提供的內容有計劃地千篇一律。選擇少,做成港燦們見識狹隘,就算他朝擠身中產,亦缺乏外國以至內地不少中產階級、BOBO族、民族主義者的公民意識。

但亦認識不少試圖,例如上網,從不同角度多些了解外國和內地的街坊,只是他們終日為口奔馳,回家已是疲累不堪,那有精力像沈老師博覽群書,四處遊歷 ? 社會 "穩定",因所有人都忙於工作,無暇理會其他事情。正如思存所言," 超時工作大抵有利於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