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花了近兩年時間,諮詢過百位專家,制定《2011-2020 生物多樣性策略計劃 》。但按照《生物多樣性公約》,《策略計劃》是以制定未來十年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全面行動,理應圍繞20項名為《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的綱要目標。過去幾十年,在政府短視的發展觀及房地產炒賣熱烈下,政府和商界赤裸裸與鄉紳勾結,盲目開發,破壞本港的生態環境。政府繼續漠視問題,舊瓶當新酒,現正進行公眾諮詢的《策略計劃》完全未有針對現時生態環境遭受的威脅,提出相應的保育的措施。關注香港環境及規劃的團體及學者呼籲香港市民「一人一信」向聯合國環璄署(UNEP)及《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申訴,指出特區政府一口說要履行公約,另一邊卻在踐踏生態。
政府著力推動各項大型基建及房屋發展,計劃在未來10年開發新界東北、洪水橋、錦田南、新界北及東涌等農地,又改劃150公頃的綠化帶作房屋發展。根據《愛知目標》第2項,政府需要「將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納入國家和地方發展與減貧策略,並規劃過程,且納入國家財務會計報告系統。」但政府未有審視這種土地及基建發展策略,對整個環境帶來累積的影響。發展局於今年初提出的「大嶼山發展策略報告」,建議在大嶼山14個地方(當中不少為具極高生態價值地區)設立各種的觀光旅遊康樂設施。守嶼大嶼聯盟謝世傑批評:「現時政府只以透過『假』綠色旅遊為名,將大嶼山景點化、樂園化,透過人流密集的『消費商業化』模式發展,消費環境圖利為實,盲目開發大嶼山,破壞了大嶼山珍貴的生態及文化資源外,亦會摧毀本土經濟。」按公約要求,政府應以大嶼山本身的社區環境、歷史文化、生活方式和自然生態去敲定發展方向,全面考慮保育和當地居民的實際需要。
海洋生境同樣面對巨大威脅。雖然根據《愛知目標》第11項,在2020前需將10% 的沿岸和近海水域納入保護區系統。現時4個海岸公園及1個海岸保護區的總面積為2,430公頃 (即24平方公里),只佔全港水域的1.45%。大嶼山以北的各項填海工程,如港珠澳大橋機場東面人工島130公頃,龍鼓灘200公頃,東涌新發展區200公頃,小蠔灣100公頃和第三條跑道650公頃,合共1,280公頃。政府只將設大小磨刀洲海岸公園,面積約850公頃;大嶼山西南海岸公園和索罟群島海岸公園分別佔約657公頃和1,272公頃的水域。香港自然生態論壇黃志俊批評:「很明顯,到2020年不足5年的時間,即使加上現時建議的三個海岸公園,香港海岸保護的水域也不過是50平方公里,佔香港水域的3%。更何況,新增的海岸公園只是補償措施。若再加上東大嶼都會的人工島,初步擬定面積達1400至2400公頃,那時若要通過環評,香港還有甚麼西面水域可以作為補償呢?」
《愛知目標》第5項指出「到2020年,應使包括森林在內的所有自然棲地的喪失和退化以及破碎 化程度至少減半,或在可行之處接近於零。」例如,即使水牛棲息地已被劃入保育區,但不斷被非法堆填侵佔而日減少。大嶼山愛護水牛協會何來表示:「牛物種是香港最大牧草哺乳類,民間研究早已指牛物種,尤其水牛物種對促進生物多樣性,及其棲息濕地對保護水源的皆具功能。但政府以牛物種在香港政策中只是放野(feral)類,並沒有將牛物種列入內《策略計劃》,不但對牛物種的政治歧視,也任由棲息濕地被破壞,現時只剩下約2,000隻黃牛,約120水牛。」
至於《愛知目標》第3項,單以現行「新自然保育政策」的措施,根本不能符合要求。2004年推出的《新自然保育政策》以「管理協議」(management agreement, MA)或「公私營界別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方式保育12個最具自然保育價值的優先地點及77幅郊野公園「不包括土地」。但10多年來政策落實進度緩慢,只有鳯園、塱原和濕地簽訂了MA;沙羅洞的PPP計劃,由於涉及骨灰龕項目一直無法上馬,長實豐樂圍項目則於城規會闖關成功,但爭議的聲音至今仍不絕於耳;至於同樣位於濕地緩衝區內的恒基和生圍項目,則相關規劃多年來一直未見定案。土地正義聯盟執委鄒祟銘認為:「PPP交由土地擁有人牽頭倡議,在區內『較不易受破壞』的土地進行發展項目,但規模必須先經政府同意,而項目倡議者亦須負責長期保育和管理附近『較易受破壞』的生態。此舉令人難免質疑,只是借保育計劃之名,為發展項目大開綠燈,箇中涉及的價值及利益衝突實難以調和。」
《愛知目標》第7項要求推動可持續農業發展,新農業政策建議的農業園面積為80公頃,實際只佔全港農地面積(4,523公頃)不足2%,規模極小。《策略計劃》亦未有正視全港農地被非法傾倒及違例發展。以錦田及八鄉區這香港重要的農業區為例,全港127個認證有機農場中,57個位於這區,比例達45%。根據土地正義聯盟的統計,雖然政府暫時先發展錦上路及八鄉車廠上蓋物業,約40.94公頃。但自2012年2月公佈錦上路發展計劃以來,在石崗、八鄉、錦田南及錦田北的分區計劃大綱圖內,經規劃署証實的違例發展個案已多達199宗,其中涉及38.8 公頃農業、綠化及保育地帶。土盟成員莊立彬批評:「新界東北等大型發展不但直接摧毀農地,同時誘使地主破壞發展區範圍外近乎同等面積的土地。沒有農地,講發展可持續農業是天方夜譚。」
建議
創建香港司馬文指:「面對私人土地上的環境破壞,政府在2020年前需要修例,堵窒漏洞。包括禁止私人土地堆填、為新界鄉郊所有地方制定發展審批地區圖及將填土納入違例發展。」
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姚松炎認為,政府需針對私人土地的保育,設立獎罰機制。他建議:「透過生態服務付費 (PES) ,劃一向業權人或農戶提供財政鼓勵,保持常耕農地的繼續運作,並且促進荒置農地的活化和復耕。另外,因應特定的環境資源和生態系統服務,進一步提供額外費用,以支持特定的管理措施和相關成本。」
多年來的保育運動顯示,全港市民重視保護生物多樣性,反對盲目的大型開發及基建,期望香港能可持續發展。政府須正視全港市民的訴求,聯同發展局及食衛局,針對20項的《愛知目標》,制定《策略計劃》,切實考慮專家小組的400多項建議,包括以下5項:
1. 加強執法及堵塞法例漏洞,制止私人土地上各種生境的破壞
2. 提供經濟誘因及技術支援予地主及租戶,保育私人土地上生境,作養殖、農業等配合環境的用途
3. 為全港各項基建及大型發展計劃制定法定的策略性環評,並改革環諮會的組成,審視對環境的累積環境
4. 規劃標準引入生態保護規定及生態友善農業面積
5. 將「本土物種科」列作優先保育政略
多個關注環境及規劃團體亦已啟動網上平台,發動公眾向聯合國環璄署(UNEP)及《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申訴,鼓勵公眾對《策略計劃》積極發聲,指出政府未有制止眼前這些不可彌保的生態破壞,漠視國際公約。
2016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