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港人休憩 重拾尊嚴的美麗後花園

港人休憩 重拾尊嚴的美麗後花園

政府現正開展欣澳填海研究、在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增商業酒店設施,以及擴展東涌新市鎮諮詢。梁振英於2014年1月15日宣讀《2014施政報告》,宣布會大幅度開拓大嶼山及其周邊海域,以應付長遠土地需求。政府將研究在大嶼山與港島西環之間的交椅洲海域,興建逾千公頃的人工島,建設「東大嶼都會」,透過建橋或隧道連接港島,使其變成繼中環、九龍東後另一核心商業區(Core Business District,CBD)。政府旋即在2014年1月17日宣佈成立「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並委任19名非官方委員加入。部份被委任的成員,如林奮強和劉炳章,近期已經磨刀霍霍,不斷以「腳趾尾」、「醜小鴨」、「郊野公園使用量不高」、「樹木都唔係太多」、「郊野公園非不能碰」等論調矮化大嶼山,意圖把擁有不少「自然美」的大嶼山塑造成另一個沒有生命的倒模城市。這種「掠奪式發展」的勢頭銳不可擋,似乎忘記了大嶼山及各離島是供香港人一週勞碌工作後,停泊休息、重拾人性尊嚴的後花園。同時亦是雀鳥、昆蟲、動物與其他生物棲息覓食居所。大嶼山這片淨土及珍貴的公共空間,又怎能讓「掠奪者」順手牽羊就算呢?

大嶼山是香港人的可持續發展儲備和後花園

在過渡都市化的香港,大嶼山發揮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功能,就是為香港人提供休息、洗滌心靈、重拾人性尊嚴的後花園。大嶼山是清幽淨心之地,孕育了佛教五大禪林:鹿湖、羗山、東涌、萬丈布、昂坪,無論是出家眾或在家眾都會到清幽之地,淨化身心。

大嶼山有七成的土地屬郊野公園,是香港人遠足、郊遊的休閒之地。除了維持一個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境之外,茂密的林蔭亦成為香港的「市肺」,淨化香港的空氣,保持空氣的質素。同時,郊野公園亦發揮了蓄水的功能,大嶼山的石壁水塘,就為大嶼山、坪洲、長洲居民提供本地的食水。大嶼南不同的社區各有不同的生態環境及本土文化特色:漁村文化、水上棚屋;海灣連綿、水清沙幼;水牛背鷺、田野蔥香;靈山河川、奇岩礦洞等。這些特色已構成一片美麗的「天鵝湖」,這片屬香港人的美麗淨土需好好珍惜。

為財團囤積土地,滿足中港資本的消費需要。

梁振英聲稱大規模填海做地的原因,是要為香港提供足夠的土地儲備,解決香港的住屋、基層就業、經濟發展的需要。梁振英以惠及基層的假像製造出來的糖衣毒藥,實質鞏固財團壟斷式、滿足內地資本的發展。建議中的發展模式,仍然集中發展地產、金融、零售、旅遊等經濟項目。在政府和商界人士大力提倡「橋頭經濟」的情況下,在偏遠地方大規模發展第三產業,就只為了滿足內地資本的消費需要。這些設施根本不能創造大量多元化工種及工作機會,政府遷移大量基層市民到新都會做「開荒牛」,但居民卻因無法在原區找到合適的工作,只能回到外區工作,舟車勞頓,車資和通勤時間俱為居民帶來沉重的負擔。此外,社區內的商店又分別被大財團壟斷和被內地資本扯高,居民又要承擔貴租、貴物價等生活壓力,只會製造另一個悲情城市。而且倒模式的發展,做成區區無睇頭,扼殺了本土社區經濟和小型創意工業發展的機會,進一步把香港的產業結構掏空。

香港仍有其他可使用的土地資源,政府不檢討現時的房屋政策及土地政策,放棄發展棕土及4,000公頃的可發展用地,卻不斷強調土地不足,要填海做地,將房屋的需求成為填海的擋箭牌。如此,形成一種「無選擇」的選擇的處境,市民只能無可奈何地支持梁振英的「掠奪」,盲填海,讓財團囤積土地。

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梁振英提出「東大嶼發展」的鴻圖偉略,就要大興土木,開山劈石、移山填海。大規模的發展破壞了社區的原有特色及優勢,掠奪了生態資源和香港人的公共空間。

大嶼山不同的發展計劃需填海達2,785公頃,還未包括港珠澳大橋的人工島及將來可能發展的第三條跑道,這樣的規模相等2,785個政府大球場的草地面積。填海工程將覆蓋香港吉祥物「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東涌河及大蠔灣一帶的生態亦會受嚴重影響。

大嶼山除了已劃作郊野公園的範圍外,只有大嶼南部份地帶有規劃限制,其他地區完全沒有規劃限制,可以說是「無遮無掩」,引來發展商一直虎視眈眈。因為發展的風吹來,有規劃限制的用地亦已有「艇仔」進行收地,亦有將農地進行堆填,破壞原有的生態價值。以貝澳為例,被列入海岸保護區的地帶,竟然有大範圍的農地出現堆填及違規發展,做成「先破壞、後發展」的情況, 嚴重威脅著水牛的棲息地。如果政府是有誠意避免做成先破壞後發展的情況,就應該立即將未規劃的用地以「發展審批圖」予以規劃,否則,就反映政府任由這些土地在「無遮無掩」不受保護的情況下向發展商開綠燈。

「全球森林監察」(Global Forest Watch)的網站資料有多處地方的樹林最近已大面積地消失,被列為警示地點;根據網站資料發現,全港現時共有13個地點被列為「警示區」(FORMA Alert),顯示該些地區最近可能有大量樹木消失。該13個地點,大嶼山佔了9個,主要分佈於北部及西部。在北大嶼山,介乎深屈灣與沙螺灣的䃟石灣一帶,便有2個警示區。該兩地點都是鄰近港珠澳大橋的港方落腳點;在大嶼山西部,二澳一帶則有兩個警示區,該處是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林筱魯發展復耕農地工程,大量林地被焚毀,紅樹林亦被夷平;

地球之友、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公共專業聯盟就機場管理局計劃興建第三條跑道,於大嶼山西北面填海650公頃的工程進行「社會代價及回報評估」SROI),發現白海豚的社會價值及旅遊經濟價值總值361億,但工程卻嚴重損害瀕危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另一方面, 為興建港珠澳大橋人工口岸,政府已填海160公頃。為作保償,需於大小磨刀洲水域劃出一個700至800公頃的海岸公園,正和小蠔灣擬填海範圍相鄰。一邊為補償成立海岸公園,一邊卻填海,邏輯矛盾。

舊債未清 新債免問

大嶼山的發展,一直欠公眾一個「環境承載力」的研究及一個「保育的策略」。現時大嶼山的遊客量已抵達可承載的「臨界點」,大嶼山的居民日常的生活已受到影響,商場食肆,以遊客為主導、公共交通服務已超負荷,造成居民無車搭的問題。根據法官在港珠澳大澳司法覆核時所提出的意見,強調「基線評估」的重要性,更確立了一條重要的法律原則:環評條例要求項目倡議人「全力以赴」,無論項目污染量大小,均有責任把污染減至最低。一直以來,環保署長審批項目時主要倚賴一項準則:只要累積的污染量仍未把香港環境這個「大垃圾桶」倒至滿瀉,項目便可以過關;項目污染量是否減至最低,並不被視為法定要求。現時大嶼山的填海工程,一浪接一浪,必須先以「基線評估」的原則進行大嶼山「環境承載力」的研究,然後定下保育策略,才可以有真正準則保護到環境。過去,政府一直欠債未還,欠公眾一個公道。

「大嶼山掠奪發展諮詢委員會」 - 私相授受

「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19位非官方成員中,只有一名泛民議員,其他成員則分別屬於「梁營」、鄉事營及建制營。他們主要來自地產、測量、航運、物流、商場、旅遊等行業,當中亦不乏與大嶼山土地發展有關的人士。委員會的成員背景一面倒,不難預料會向「掠奪式」的發展模式傾斜,為政府發展大嶼山大計的強大後盾。可是,環保團體及民間組織等持份者卻被摒諸門外,反映政府的行政霸權。當中可能涉及利益衝突問題。例如大嶼山二澳以「復耕計劃」為名的發展負責人是古物古蹟辦事處主席林筱魯先生,及另一位余漢坤是劉皇發的女婿,他們兩人在大嶼山擁有大量土地。大家利用這個「大嶼山掠奪發展諮詢委員會」進行利益割據。我們得知委員會於3月8日召開首次會議之前均未有申報利益,守護大嶼聯盟曾於2014年2月26日致函「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主席及各委員,要求申報利益,可惜至今只有胡志偉立法會議員回覆。而會議期間各委員就可有十分鐘時間,各自表述「掠奪」大嶼山的鴻圖方案。

我們要求:
1. 「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的委員要申報利益;
2. 要求增加環境團體及基層民間組織加入委員會,包括此聯盟成員,並增加公眾參與的渠道;
3. 停止「未發展 先破壞」:要求規劃署盡快以發展審批圖的形式將大嶼山所有地區列入規劃限制之內,認真地執行 「無破壞, 可持續發展」政策;
4. 以「基線評估」的原則進行大嶼山「環境承載力」的研究,然後訂下保育策略;
5. 反對盲目填海及倒模式發展;發展目的不應以增加GDP為目標,不是委曲求存滿足富人需要,而是以改善人民生活質素為本。;
6. 要求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召開公聽會。

聯盟成員:環保生態保育協會、 大嶼山愛護水牛恊會、大澳永續發展教育工作室、創建香港、香港觀鳥會

聯署團體:大澳文化工作室、土地正義聯盟、坪洲填海關注組、 反對香港「被規劃」行動組、群峰教育中心環境關注組、

2014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