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本是嘗試轉轉新工的時候,惟應徵了數份ngo, 都沒有著落。人總是要吃飯的,友人找來,說添馬艦政府總部有工程。也好,看看新政府總部是甚麼模樣也不錯吧!
到地盤入口,感到有點奇怪,那裡擺放了三台「掌紋機」,記得早前有報道,說「掌紋機」侵犯私隱,作為政府總部,不是更應棄而不用嗎?在拍卡錄取掌紋前,主管人員也提及這個私隱問題,並表示工人是可以選擇不用「掌紋機」的,只是這樣的話,就不用在這兒工作了。呵呵!你班死窮鬼,要吃飯還談甚麼人權?學偉大祖國說法,吃飯權就是最大的人權!真是向一國一制跨上一大步。
近年很少到政府的工程工作,一大原因是嫌那裡有太多規距。除了安全帽,工人更被要求穿上安全鞋,還要加上反光衣。安全鞋的名字很好聽,為了你腳部的安全嘛!鞋頭和底部都是鋼片,不是可減少踢傷腳公頭和踩釘的機會嗎?可除了以上優點,安全鞋同時亦帶來不少潛在危險,尤其是欠缺柔軟度的鞋底,並不適合攀爬工作。看搭棚師傅,很多是穿布鞋的。為甚麼?就是為了腳掌有孤度「抓」實竹干。情形就像馬戲團的踩綱線,若為了「安全」要表演者穿上硬底的鞋子,不摔下才怪哩!其次就是鞋身的加硬設計和重量,會令腳部因不能調適而疲累。若大家把手掌放鬆,大概會發現這是呈孤型的,腳掌也一樣,只是沒那麼明顯。當穿上安全鞋,效果無異於把腳掌壓平,長期壓著會導致肌肉疲勞。對於坐於冷氣房的文職而言,把鞋帶放鬆點就可紓緩不適,可對於工人而言就不合了。若非強制,工人大多是穿波鞋的,其輕便和柔軟度能減低腳掌和小腿的疲累與勞損,避免「柴」或扭傷,無形中是更安全了,可惜它的名字不是叫安全鞋。
反光衣在不少地盤也是需要的,但通常只局限於在馬路邊工作的工人,那種橙色或黃色瑩光能讓駕車人士更易看到,亦算有道理。可在政府的工程,任何人員都要穿上這件「膠衣」。一件膠衣,沒甚麼大不了吧。可別忘了,在酷熱天氣下,工人更需要的是散熱、降溫。而穿上膠衣的效果,是給工人「保溫」,令體溫難以揮發,汗衫更易濕透。
這讓人想起政府的宣傳片,說在酷熱天氣下工人更應多喝水、歇息、乘涼,多麼體貼!然而實際上,前線管理者更常是逆其道而行。大約兩三年前,到地鐵魚涌站天面工作,在兩時許,有工友把附有溫度計的手錶給我看,是45度。感覺是在蹲下工作時有層濃濃的熱氣在身邊。除帶上草帽,亦拉上帆布,好每半小時躲進歇歇。隔三兩天,地鐵的管理層便到來巡視,時間多是四點九至五點,其中一個要求,便是把帆布拆掉。折衷方法是先拆掉待明天再重新綁上。有工友憶及曾在公路工作,光禿禿的。拉上帆布後又是被要求拆去,最後吵得幾乎打架才把帆布保下。管理者為何這麼不近人情?大概是不做點工作,怎顯其管理者的角色呢?其背後仍有很多層上司在看著的。
Countable 與 “Kan”table
對於香港公營部門的奇特現象,我也曾作出思考。一個出發點,是黃仁宇所說的數字化管理問題。
若看過黃仁宇談大歷史的,大概會發覺中國步向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數字化管理,不管是張居正改革,還是蔣介石經北伐,中原大戰後的黨權擴張,其客觀效果都是對整體國力整合的嘗試。據黃說法,只有把管治數字化,才能把資源更好地統籌分配,才足以應對現代國家的建設與戰爭需要 (雖則張、蔣二人最後同是未能成功)。若用另一種形式表述,就是 “countable” 數得到。
香港作為現代都會,countable 自然是作為管理的重要法則。工人入閘、出閘打卡就是數得到,材料數量的進出也是數得到。這樣的數得到,在香港的公營或私營部門同樣是存在的。然而在香港的官僚體系,管治理性發生了質變,除了要求理智、數字上的同質,還要加上感官上的同質,一個重要面向就是 “看” 得到(kantable) 。
為甚麼要強迫工人穿上不一定安全的安全鞋?為甚麼在酷熱天氣下要工人穿上不利散熱的反光衣?這些都不是數字的問題,而是看的問題。是為了讓管理者看到自己在工作,讓上級看到「政策」已被執行。正如安徒說政府在黑暗中丟了鎖匙,要到光猛地方找,就是讓大家看看我是多麼的努力。真正目的 (找回鎖匙,工人安全) 從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做好一場戲,讓大家看見官員是怎樣努力地打好這份工。
從後現代回到現代
雖然身處在新政府總部工地,但是卻感覺這就是整個香港管治的縮影。在回歸前,本人也有到政府物業工作,一次是那時的添馬艦英軍基地,時間約為94至95年,工作狀況是不用帶帽,穿上波鞋,攀著木梯,赤著膊…午飯時便到一樓的員工飯堂吃便宜而算豐富的套餐,然後跟工友到休息室玩上兩回美式桌球。夕陽政府不重視工業安全嗎?也不是,相關海報也不少。只是安全更是作為一個方向,可給些建議,至於如何落實便由前線人員自行決定了。
回歸後政府官員的一大轉變,大概是喜歡躲在冷氣房間構思一些「偉大」目標,繼而腦震後訂立大堆執行指引。像添馬艦工程,一個「偉大」目標就是 “Zero Harm” (譯作不知所謂的「零傷害」) ,然後安全鞋、反光衣等 (還有大堆不能盡錄) 指引便齊齊推出。結果,是行政、管理部門的急速澎漲。這個不正是香港回歸後不管是教育、醫療、社會福利系統的共同現象嗎?我說回歸前是後現代,是指那時深明理性的局限,政府不是沒有工作方向,然而方向的落實並不是單憑一些強制指令就能達到,會把前線工作者看作自主的個人。工人是會顧及自己安全的,老師是會教好學生的,醫生是會醫好病人的…若問這些如何保証?確是沒有保証,有的只是互相信任。對於不顧安全的工人,不盡責的老師和醫生可以怎樣?就是接受這個世界本是不完美。完美是永不能達至的方向。
可回歸後,香港官僚似是把形式的理性與科學視為解決社會問題的萬靈藥,給予指引與監管已成官僚奉行甚至膜拜的管治模式,這可稱為現代管治模式。在西方,這已被深為垢病,被稱作理性的鐵籠,或 lions for lambs;在國內,一個可以對應的詞是「忽悠」,意譯大概是「老點」。
若嫌甚麼現代、後現代歧義過多,則老子早於二千多年前的《道德經》便已談及「有德司契,無德司轍」。有德的政府司契,,就是跟人民的關係建立於一份默契,或簡言之是一份互信;無德的政府司轍,轍是指車輪留下的痕跡,暗指對人民生活的高度監控。
香港近年的管治問題嚴重,一個深層次問題,是政府以一種在西方已過時,而在古中國象徵「無德」的方式管治這樣一個國際大都會;而這問題延續經年而不能解決,涉及香港另一個深層次問題,就是香港人的過份忍耐。香港人何時才學會像國內同胞叫政府不要「忽悠」人民,問問政府:「喂!老點夠未呀?」
後記:早前有工人弄傷了腳,現有新指引工人今後不准穿短褲。呵呵!如此說來,若有文職在冷氣間著涼了,就把所有冷氣關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