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藝術﹖如何去分辨一件藝術的好壞﹖美是什麼﹖這三個問題就是藝術哲學要解答的課題。這個學期我修讀了藝術哲學這一課﹐對於我這個對藝術一竅不通的人﹐這堂課讀起來有點兒吃力。教授在課堂上常引用古今藝術家的作品作為例子﹐年份遠的還好些﹐雖然不知道那些藝術家的作品有什麼特色﹐至少我曾聽過他們的名字。那些二十世紀以後的現代藝術家﹐絕大部份我也不認識。班上對藝術素有研究的同學﹐不論是音樂電影小說還是詩﹐也可以如數家珍般和教授侃侃而談﹐真的令人自愧不如。幸好不用懂得藝術才可以明白藝術哲學的那些理論﹐對藝術有認識不過是舉子例時比較方便些吧。
這科是藝術哲學的入門課程﹐課程內容主要是為學生總括藝術哲學的發展﹐由古希臘哲學開始一直教到現代哲學﹐每堂介紹一個哲學家和他的思想。可惜由於時間關係﹐只能教到二十世紀早期的理論﹐我要自己修讀課本中的後現代藝術理論。藝術哲學在十九世紀以前﹐並不是一門獨立的哲學﹐只不過是哲學家的世界觀中﹐不可分割的一小部份。因為他們認為藝術是代表世界的一部份﹐這些藝術哲學可以歸類為具像主義(representationalism)﹐分別只是藝術代表的到底是什麼。到了十九世紀的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和形式主義(formalism)﹐藝術哲學才獨立於其他哲學之外﹐探討藝術的本質和定義。二十世紀後半部的藝術理論更加多姿多采﹐不過藝術哲學理論則專門細分。最特別是分析主義(analyticalism)和學院主義(insituitionalism)﹐把藝術的傳統定義反轉過來。現代人在生活中必定會接觸到藝術﹐每個人對藝術也有不同的見解﹐為藝術下定義品評高低美醜﹐那其實我們已經不自感地跟套用某些哲學家的藝術理論。只是我們在說藝術是什麼的時候﹐忽略了建立那些藝術理論的推論基礎﹐亦沒有察覺那些理論背後存在的問題。
有些人不喜歡藝術﹐認為藝術無聊﹐既沒有用處亦不能增進知識。這個說法在今天大慨不甚流行﹐說出來很像沒有文化的樣子。其實這思想可以追溯至古希臘偉大哲學柏拉圖(Plato)的哲學。柏拉圖是西方哲學的第一人﹐差不多所有哲學問題總有他的份兒。他的藝術理論源於他的世界觀﹐他認為世界只是幻像﹐是世界外完美形像的倒影。藝術是在模仿世上的東西﹐豈不是完美形像翻版再翻版﹐讓我們更加遠離真實。加上柏拉圖本身是一個理性主義者﹐他認為感情對社會有害﹐而藝術正重感情而輕理性﹐因此藝術不應該鼓勵。以現代人的眼光去看﹐沒有多少人會全盤接受柏拉圖的世界觀。大慨自他以後的哲學家﹐已沒有多少人像他對藝術的這般抗拒﹐多多少少也會肯定藝術的價值。
對現代藝術有影響最深的表現主義和形式主義﹐則可以追溯至另一個古希臘偉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藝術理論。他肯定藝術在人類知識中的地位﹐他的藝術理論重點是於如何分辨藝術品是好壞。他建立一套四層架構理論﹐從媒體﹐形式﹐表達方法和最終目的去分析藝術﹐大慨他的理論是所有現代藝術評論的原型。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能帶給觀眾享受和經驗﹐通過藝術觀眾可以吸收到感性上的知識。表現主義和形式主義均認同亞里士多德的想法﹐他們是分歧在於分辨藝術好壞的標準。表現主義認為藝術是心靈的交流﹐藝術家藉著藝術品表達其感情﹐藝術是好壞全取決於觀眾的反應。形式主義則認為藝術的好壞取決於藝術本身的結構﹐美學的判斷獨立存在於藝術品之中﹐不受藝術家或觀眾的影響。若結構中包含美學感情﹐則是一件好的藝術品。舉個例子﹐表現主義認為一齣悲劇若能觸動觀眾的心靈﹐觀眾看罷若能夠感同身受地落睙﹐則是一件好的藝術。形式主義則認上述那齣悲劇就算在沒有人的影院放映﹐沒有任何觀眾的反應﹐因為本身的結構帶著美學感情﹐所以依然是一件好的藝術。表達主義的問題是藝術的定義太廣﹐與我們日常生活中藝術的定義不乎。沒有多少人會認為無記的婆媽商業催淚電視劇是藝術﹐更加沒有人會認同早前美國校園槍擊案兇手發佈的影帶是藝術。可是跟據表達主義對藝術的定義﹐至少從觀眾的反應來看﹐這兩者也是好的藝術。形式主義的問題則是答完等於無答﹐說有美學感情的結構就是好藝術﹐但什麼才是美學感情的結構呢﹖
社會上最普遍對藝術的態度是淘治性情和增加個人修養﹐人生要追求的目標是真善美﹐而美追求正好通過藝術來實現。這想法可以追溯至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和中世紀的神學觀。他們認為藝術也是認知的一種﹐通過藝術我們才可以感受到那份不可言語的美﹐套用宗教上的說法﹐就是藝術讓我們更加認識神。肯定藝術的價值不是壞事﹐不過這些藝術論理太過抽象﹐完全脫離現實幫不到我們。像是要去一個地方﹐只告訴我們地址是不夠﹐我們還需要一份地圖啊﹗沒有人反對我們對藝術要有追求之心﹐但問題是什麼東西才算是藝術呢﹐總不成什麼狗屎垃圾可以也當成藝術去追求吧。
另一種也很普遍對藝術的態度是美醜是個人的主觀判斷﹐只是一個相對的觀念。我認為是美的東西﹐另一個人可以認為是醜﹐反之亦然。這個問題由經驗主義者莫休(Hume)最先提出﹐他把美學判斷定義為品味(taste)的經驗。他的藝術理論最初是反駁另一經驗主義哲學家哈奇森(Hutcheson)的理論。哈奇森認為人類對美醜的經驗﹐就如其他五官的經驗一樣﹐是有普世的共通性。他提出內在經驗的慨念﹐正如每個人也有眼睛看事物﹐耳朵聽東西﹐每個人的腦內也有一個與生俱來感受美醜的迴路。問題是五官的外在經驗可以很輕易驗證﹐除非盲了一定看到同樣的畫面﹐除非聾了就一定聽到同樣的聲音﹐但事實上卻沒有劃一的美醜標準。莫休提出了美醜的判斷與味覺上好不好吃其實一樣﹐有些人喜歡吃辣﹐有些人喜歡吃甜。單這個說法本身沒有問題﹐可是申延出來的推論就很有問題。若美醜只是相對的觀念﹐每個人之間也有不同定義的話﹐則說藝術的美或醜將變成是沒有意義的夢囈。味品只是腦中隨機生產出來的慨念﹐並不包含任何認知的意義﹐美或醜只是在描述腦中的心理狀態﹐與被評審的藝術品毫無關係。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假定美醜是有標準的﹐說一件東西美或醜時﹐我們會搬出百般理由去支持自己的審美眼光是正確﹐並去說服別人認同自己的意見。於是這就產生了一個自相矛盾的宭境﹐一方面我們在語言上當美醜是有標準﹐但另一方面心中又認定美醜其實沒有任何標準。
藝術在於打破常規的說法源於康德(Kant)的藝術理論﹐他認為藝術好壞是決定於世間的規則﹐天材則是打破常規開創新規則的人。康德的世界觀十分複雜﹐單是先驗知識與後驗知識的分類就已經讓人頭大﹐簡單來說他把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結合﹐藝術與其他的認知一樣﹐也屬於他的知讓系統的一部份。另一個十分難懂的哲學家是黑格爾(Hegel)﹐他的歷史辯證論大家也常聽見﹐多數用來裝飾共產黨的八股文。他說藝術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方向﹐所有藝術皆要從歷史和文化的脈絡中去理解﹐是人類集體精神面貌的展現。可是這兩位哲學家的哲學系統架空於現實﹐成為一個完全自給自足的內證系統。這些大道理雖然沒有人看得明白﹐但聽起來很著實好聽。最詭異是不論你的藝術立場如何﹐也可以引用他們的理論來為你的立場背書。舉個例子﹐如討論一件新作品是不是藝術時﹐不論支持或是反對的雙方﹐也可以說這是因為歷史發展的必然方向。至於當中前後兩句的因果關係﹐倒沒有多少人會認真提問。
有一個說法﹐好的藝術必須有多重意義﹐每一次欣賞時也有不同的領悟。好的藝術不能只有膚淺表面的意義﹐深層的意義是要花心思才可以發掘出來。這是源於羅斯金(Ruskin)的藝術哲學﹐他認為藝術的好壞﹐取決於欣賞者是認知程度。越好的藝術包含越多的意義﹐亦需要越高程度的觀眾才懂得欣賞。某程度上這個理論沒有問題﹐但推論下去卻會得出一個奇怪的結論。越好的藝術是越少人懂得欣賞﹐最好最完美的藝術則沒有人懂得欣賞。只是如果沒有人懂得欣賞的話﹐這算是那門子的藝術。最好的例子大慨是些曲高清寡只有小貓三四入場的所謂藝術電影﹐到底是垃圾還是藝術呢﹖
一些民間藝術團體﹐常常批評政府捨得花錢起美術館﹐請外國著名劇團來演出﹐也不肯花錢資助本土藝術。他們大慨會很喜歡托夫斯基(Tolstoy﹐ 戰爭與和平的作者)的藝術哲學。他批評傳統的高檔藝術﹐如歌劇交響樂等﹐不是真正的藝術﹐只不過是有錢人的玩意。他的藝術觀十分草根﹐反對運用大量的美學技巧﹐他認為藝術應該是簡單的生活表達﹐可以透過群眾的共同感受凝聚社會文化。不過民間藝術團體不要開心太早﹐全無保留地支持他的藝術思想。托夫斯基藝術觀也有不少問題﹐一來是笵圍太窄﹐把大部份我們日常認為是藝術的東西稱為偽術﹐二來藝術變相降格為服務社會的手段﹐失去藝術原有崇高的地位。最重要是他反對政府撥款支持任何藝術活動﹐要出於市民自發才是真正的藝術。托夫斯基反對藝術專業化﹐他認為業餘才能保存的藝術的真諦﹐若把為藝術當作生活就會脫離群眾基礎成為偽術。這正正是對那些終日遊手好閒﹐想納稅人養活他們的本土藝術家一記迎頭重擊。那些本土藝術家口口聲聲說自己植根民眾﹐但在托夫斯基心中﹐他們何嘗不是在搞沒有群眾支持的偽術。
最後談談分析主義和學院主義這兩個顛覆性的藝術理論。這說起來兩個理論其實不算是藝術理論﹐而是藝術理論的理論。分析主義起源於維根斯坦(Wittgenstein)﹐維根斯坦本人對藝術沒有說什麼﹐是他的學生就把分析哲學應用在藝術上。傳統的藝術理論是在尋找一條把藝術與非藝術劃分的線。在分析哲學下﹐這條線根本並不存在。藝術只是一個標簽﹐用來貼在一堆互有關連但不一定重疊的東西上。如何歸類入藝術這個標簽的界線並不是固定﹐除著新事物的出現我們不定重劃這條界線﹐去決定什麼東西才能稱之為藝術。舉例子﹐若電影是藝術﹐那電玩遊戲是不是藝術呢﹖我們不論答是或否﹐我們都是在重劃藝術定義的界線。學院主義則把藝術與藝術理論是關係逆轉。傳統藝術理論是藝術的研究﹐藝術先於理論的存在。學院主義則反過來說藝術理論先行﹐藝術是藝術理論中從衍生出來。套用淺白的說話﹐就是一幅名畫的價值在於其畫框。沒有堂皇的藝術理論﹐沒有美輪美煥的美術館展覽廳﹐那不過只是一張塗上油彩的畫紙﹐並不能稱之為藝術。這兩個理論太過背經離道﹐完全推翻藝術價值﹐一般未必接受得了。再者把推翻藝術後﹐留下來的空白也要找東西去填補﹐可是這兩個理論沒有給我們什麼頭緒。
修讀藝術哲學不能幫助我搞清楚什麼是藝術﹐反而讓我妨如墮進五里迷霧中﹐令我對藝術的認知更加不明確。。在未讀藝術哲學之前﹐我可以很自然地認為自己相信那套理論就是正確的藝術觀念。可是現在懂得分辨各種藝術理論的不同﹐理解它們之間的矛盾和限制﹐卻發現沒有一個藝術理論可以覆蓋所有藝術領域﹐甚至開 始質疑藝術理論本身到底是什麼。不過我對藝術的認識倒加深了﹐雖有我還不知道藝術是什麼﹐但知道了更多藝術不是什麼。也許沒有明確的答案才是哲學問題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