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淺談公民社會與第三條路

1、此文緣起
撰寫此文,是由於基層大學辦舉 “第三條路工作坊” ,目標除了對第三條路有更多認識,亦盼能籍此理論提及的多個理念進行較深入討論。本人負責的其中一個概念是公民社會,特此將本人對公民社會和第三條路的理解作一簡述,以作進一步討論的切入點。不論是否參與工作坊的朋友,請不吝賜教。

2、何謂公民社會
對公民社會定義,可謂眾說紛紜。有說相對於國家機器的就是公民社會;但亦有認為這樣不足,需要將經濟領域排除,強調社會、文化、道德等領域才算公民社會的核心 (像黑格爾提出社會體系的分化,故現今有種看法是一提民間社會便聯上 NGO,非牟利團體,以跟牟利的巿場體系相對照) 。
然而本文的分類,打算以 G. Delanty 提出的四個概念作為討論參考,分別是權利 (rights)、義務 (duties)、參與 (participation) 和認同 (identity) 。為簡約起見,把前兩項稱為 “硬指標” ,後兩項稱為 “軟指標” 。
這裏稱權利和義務為硬指標,意指這兩項較常以法律或憲制項形式表現。如我們擁有憲法上賦予的各種權利 (像言論、結社、集會自由或財產權) ,還有像繳稅,接受教育 (或很多國家服兵役) 等各種義務。這兩項,可作為英美傳統公民社會的重要成份。其最大貢獻,是透過各種權利的落實強調個人的重要性,籍以抗衡傳統權力體制像教會和封建君主制,達致憲制上的人人平等。由於其目標是使人們免除外部壓迫,所以接近於柏林所說的 (negative freedom) 。

參與和認同被指為軟指標,是因為這兩項更多的涉及社會和文化因素。一個重要的典型是雅典的公民社會,人們聚於巿集討論社會各事宜,透過言說與辯論陳述各種觀點,透過論述形成共同參與的公共空間 (public sphere) 。當遇重大社會決策或司法審判便由公民投票決定。

這兩項成為歐陸公民社會組成的重要部份,像盧梭在契約論提出的 “general will” ,國家是公民集體意志的體現,是公民參與的結果;又或阿倫特期望的重建共和 “republic” ,也是指人們要超越自己的設身利益考量,以共同體身份參與社會事務。唯此模式亦曾出理危機,即認同政治有機會催生民粹主義像法西斯。當一個國家像德國那樣曾對鄰國進行屠殺,如何教國民作認同與參與?哈巴瑪斯遂提出認同上的二分法,即國民性 (nationality) 的認同與憲法上的認同。主張不要以民族 (優越) 性作為認同基礎,而更應以憲制的理想與塑造作為公民認同的對象。並提出 “discursive democracy” (姑譯 “話語式民主”) 作為公民參與和建構共同目標 “common goal” 的社會體制。

以上分類,非為了將英美與歐陸國家的公民社會本質化,而是想籍此帶出公民社會的一些思想向度,以對第三條路談論的公民社會作較多面探討。

3、紀登斯第三條路下的公民社會
首先,從原則而言,公民社會在第三條路的理論下是非常重要的,跟國家、巿場二者鼎足而立,互相制衡。為了達此均衡狀態,紀登斯提出將國家朝向更深度民主化,將國家權力下放社區,強調參與式民主。並相信結果將是兩個向度的民主化 (double democracy) ,即民主將在本土和全球兩方面同步拓展。
就公民社會的形式,紀登斯提出了一些詞語,像 ‘active civil society” ,並以巴西的 Ceara 作為例子,指巴西的一批年青企業領袖,為了推動社區發展,在本以農業為主的 Ceara經營地方企業。 更訂立一些社區為本的經營模式,像家庭最低工資、托兒服務,或借貸給貧窮居民以購買生產工具,助其自力更生。這表現的是公民社會的自主性,如何積極參與為共同目標努力 (像減少貧窮) 。

若以 Delanty 的四個指標回看紀登斯的第三條路,則第三條路看待公民社會的重點應是參與和認同。在英美世界 (重視權利和義務) 提出這樣的視角該予以肯定的。而這個若從紀登斯一貫社會學立場看,將是不難理解的。在有關現代性的討論,紀登斯很重視兩個概念,一個是 “除魅”  (Weber先提出,指現代人的特點是從傳統的社會之網解脫出來) ,另一個是 “反身性”  (即對自我、社會、現實的反思,以 Bourdieu 的討論最豐富) 。故現代性下的個人,就是不停擺除束縛,不斷尋求自由與解放的個人,而這應是紀登斯談 “active civil society” 的基礎。順帶一提,紀登斯曾提 “dialogic democracy” ,如無意外,此理念該是源於哈巴瑪斯的 “discursive democracy” 。由於紀登斯吸收了大量歐陸思想家的養份,使得其倡議的社會路向涉及很多面向。

然而不得不說,雖然紀登斯的第三條路提出許多理念,但一般而言解說不多,以至常令人有空洞感覺。只是,若以正面角度視之,這可看作留白,將詮釋權留給我們讀者。
最後,理論與實踐從不是一樣,落差是必然的,如新工黨下的英國公民社會有否茁壯成長呢?權力下放有沒有落實呢?公民參與如何體現呢?這些,便要向大家請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