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尚衡
環保組織最近發起了「熄燈行動」,希望可以在光害嚴重的市區重現星空。星空可藉着關燈重現,但是愈見狹小的天空要怎樣才能失而復得呢?
香港人對高樓大廈是見怪不怪了。但近年的大廈愈建愈高,動輒四、五十層,雖然它們都符合建築條例有關採光和通風的要求,但這些條例着重的主要是室內的空間,對於室外的環境,現在還沒有一套完善的準則評審其影響,於是新建成的樓宇幾乎是自私自利的,因為它們都只顧向着最理想的景致和方位,至於這邊做會不會遮擋了其他大廈的風景和陽光、窒礙了周遭環境空氣的流通,只會成為學術討論的課題,在現實中,經濟效益才是首要的考慮因素。
上月市區重建局決定重建新山道及炮仗街交界的一排唐樓,於是便到了那裏走走。唐樓四周都是香港典型的住宅屋苑,高聳入雲的大廈插在平台或私人花園上,把一大片天空遮蔽着。其實那些唐樓早已被旁邊新簇簇的發展孤立,顯得分外破舊和冷清。既然這些唐樓已經失去了活力,而且沒有重要的歷史和社會價值,重建又能為居民和商戶帶來更美好的生活,筆者並不反對。但看見新落成的高樓和凋零破落的唐樓形成強烈的對比,無力與徬徨的感覺便油然而生。是新的建得太急還是舊的拆得太快?走往牛棚書院的一段路上,發覺舊區的一個可貴之處就是樓房較矮,可見的天空也相對較大。在雜亂紛陳的市區中多一點留白,視覺上的確是會令人舒服一點的。
在市區看到的天空愈來愈狹小,究竟是誰人的責任呢?很多人立刻就會想到是地產發展商,因為是它們「炒盡」地積比率,把樓房蓋到法例規定的上限。但筆者認為若政府訂下的地積比率不那麼高,《香港城市設計指引》又有合理的建築物高度限制,他們的摩天大樓是決不能建成的。地產商只是在「遊戲規則」下賺取最可觀的利潤罷了。那麼怎樣的高度限制才算是合理呢?諮詢公眾應該是最有說服力的辦法了。但一般人對建築物的高度其實沒有甚麼概念,街道的尺寸和大廈高度的比例更是複雜的城市規劃問題,即使是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也要花時間就不同地區的環境和社區結構進行分析和研究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方案,那怎樣才能令大眾有效地參與討論呢?本人覺得吳永順先生最近提出的方法甚為可取 – 為香港的每一區都建造一個合比例的城市模型,好讓建築物的高度和密度更加形象化,城市規劃的利弊立刻活現眼前。現在政府的諮詢文件大多只有平面圖,有欠立體,就算用上電腦的三維圖像,也只能表示一兩個角度的景觀,始終不及實物模型那樣具互動性。城市的規劃、更新和重建都是牽涉到千萬人生活以至香港城市景觀的大事,絕不能馬虎了事。希望政府這次會好好考慮這一建議,挽救香港的城市景觀和正在縮小的天空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