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浸大走向國際化 竟以英語為母語作招聘標準

編按:所謂大學國際化,涉及牽連甚廣的多方面,例如招聘政策就是其中一環。但是,一種給語言主導了的國際化思維,就會令人產生說英語就是國際化的錯覺,甚至以為重要性高於在學術水平追求國際化。浸會大學的所謂國際化,就竟然以是否英語為母語的native-speaker作為招聘考慮,那是甚麼世界?難道聘請一位在加拿大英語區長大的學者,要較聘請另一個在加拿大法語區長大,英語不是他的母語,但能同操英法兩語的學者,是更適合作為香港浸會大學的國際化標誌嗎?這樣是不是一種種族主義的國際化呢?

--------------------------

節錄:

為了令大學更趨國際化,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兼社會科學院長傅浩堅表示,浸大大部分課程均會以英語授課,並期望來自海外教授的比例亦將由目前的1/8,增加至1/7。同時,面對大學不斷被削減資源,浸大計劃由今年起落實「多勞多得」制,若多人修讀的學系將可獲分配較多資源,若部分選修科過少人收讀,需隔年才可開班。

增加海外教授比例

傅浩堅接受訪問時表示,浸大亦提倡國際化,故亦希望有更多來自海外的教授。「這並非與種族有關,我們請老師仍是無分種族,但若教員國際化會多一點,如教英文以native speaker(以英語為母語人士)教授會較佳。」

他表示,近年往海外交流的浸大生人數不斷增加,人數較海外生來浸大交流多,「如浸大有90多人往海外,只有40、50個海外生來本地交流」,未來亦希望增加更多海外學生來浸大。

明報記者梁美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