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常在blog中看到的就是<迷失決勝分>。」 Kursk 兄如是說。
絕對同意,尤其當relgitsjg、makuranososhi、SiuMicMic 諸君也在其勝家從不同角度閱讀這齣戲時。
唯一要補充的是,一如其他活地亞倫電影,它的客源大致是一群(疑似)中產知識/道份子。就我肉眼所見,relgitsjg所言的客似雲來大概也是指那班人吧。(事實上,從上映這套電影的戲院分佈來看,這個分析可能更易理解。)
而值得研究的是,為何這套電影能一時間吸引那麼多讀過下書的人青睞呢?
一.活地亞倫Woody Allen
從上次美蓮達對美蓮達的反應看來,活地亞倫的粉絲可能較喜歡家中的投映器,畢竟受Annie Hall薰陶的上一輩已經不多是movie-goers。何況多年來活氏電影內容及風格的重覆問題,以及他「努力不懈」堅持幕前真人表演一直為人詬病,而宋儀事件更使他的老粉絲成為彼得。
故此,我有理由相信,今次購票入場的不只是活地亞倫粉絲。
二.影評
儘管活地亞倫的電影已成明日黃花,但今次<迷失決勝分>被譽為活氏回勇之作。從報章上有關之介紹或少量評論看來,輿論界對他今次的作品也是蠻滿意的,但我幾乎可以肯定的是「股動風潮」的人不是他們。首先,在眾多blog之中,我從未見過相關引述。其次,曾經談論這套電影的文字傳媒不多,就算有,也只是聊備一格的尋常報導而已。
那會不會是bloggers互相推薦,造成風氣?當然我不能否定這可能性,但觀乎各欄的內容,也多是感性回應,或夫子自道為主,按理各位也不會因而受影響而購票進場。
三.或者溫兆倫,或者古天樂
談回正本戲,Jonathan Rhys Meyers飾演的角色Chris絕非新鮮,起碼麥迪文在心計Talent Mr. Ripey已經扮演過憑狠毒手腕成功上位擠身名流行列的貧困戶子弟角色。
而對於在香港生活,喝TVB大頭奶粉長大的觀眾而言,本片不過是義不容情的英國版,而飾演丁有康的溫兆倫肯定比<迷>片主角更加入型入格(不論戲裡戲外)。
就算年輕一代的觀眾對「發瘟」(溫兆倫之綽號)印象模糊,但早前古天樂在深宵翻叮劇<創世紀>所飾的張自力一角,你準忘不了。(其實我一直覺得杜導找古仔做占米仔一角真是充滿商業考慮的。)
但是,我又幾乎可以肯定,沒有太多人是因為這個「奸仔上位」情意結而入場。因為我依然相信,TVB和IFC/AMC應該在疏導不同方向的人流。
四.運氣
一套電影可以叫好叫座,也可以不。而今次,活地亞倫發的球明顯過了網。
原來,一切成王敗寇也如本片之母題所言是運氣使然。
是為結案陳詞。
後記:
可能,我們當中有不少人在不同層面,如感情、事業等面對著相同的兩難局面。「理性與感性」、「罪與罰」之所以是文學經典正因為其命題的超越性。因此,我們不論在看丁有康、張自力,Jimmy還是Chris都有強烈的代入感。
只是,當我們抽離一點去看整個問題,便會明白我們根本不是有康、自力、Jimmy或Chris。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根本沒有一點參考價值,因為他們的悲劇遭遇根本不會在我們身上發生。
而這正是天下間最大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