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氣候狼來了

(本文寫於一星期前……)

今日下午,天氣悶熱,溫度高達攝氏三十多度。

執筆之時,天文台剛掛起一號風球,強烈熱帶風暴凱薩娜在香港以南七百多公里徐徐掠過。

不看日曆,斷不會認為十月快到。

然則,氣候暖化,儘管人人都感受得到,彷彿人人都視若無睹。老實說,天氣炎熱頂多帶來少許不便,風季延長或可帶來數日額外假期;氣候暖化,又有什麼可怕?

在你向我訓話之前,我要告訴你,那些冰川溶化、海面提升、洪水泛濫、極端氣象之類的東西,我全部聽過;環保組織左一句「逼在眉睫」,右一句「刻不容緩」,我也聽過;奧巴馬在氣候峰會說的「irreversible catastrophe」,我親眼目睹。然而,如果危機真的是如此逼在眉睫,為何各國政府仍在討價還價,而不是實際行動?廢氣減排、碳市場、碳徵稅這些政策措施,我看不到一定要有國際共識才可執行。既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即是未到最後關頭;未到最後關頭,又何來「逼在眉睫」、「刻不容緩」呢?不要侮辱我們的智慧吧。

以各種災難情景來鼓吹環保,總覺有點「靠嚇」的味道,就像以飛機失事呼籲放棄空運,或以交通意外為由勸喻市民不要上街。要知道,以化石燃料作為經濟基石的今天,環保是有必然代價的。氣候變暖的惡果,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尤為嚴重;經濟發展有助他們抵禦反常天氣,但因經濟發展而增加廢氣排放卻是在所難免,兩者之間如何取捨,不是單靠宣傳災難情景和空喊刻不容緩可以抉擇。這個取捨,固然不是發展中國家獨有,只是這問題對他們來說尤為尖銳。

位於丹麥,專注氣候政策研究的智庫組識哥本哈根共識中心(Copenhagen Consensus Center,簡稱「CCC」),8 月 14 日發表了一系列研究報告,檢討了各種應付氣候變暖的策略。報告的提議十分務實和有科學根據,當中一些比較遭人忽略的數據和事實,今天拿來跟大家分享。

那些災難只是氣候暖化的最壞後果,若要在政策制定上知所取捨,必須中肯地評估氣候暖化對經濟的實質影響。說來奇怪,如此重要的課題,過去二十年只有十多篇相關研究(顯示問題並非如環保組識和政客所言的逼切)。CCC 的報告綜合了十三篇研究結果,大部份估計 2100 年,地球平均氣溫「只會」上升攝氏 2.5 度,全球 GDP 「只會」減少幾個百分點(最悲觀的估計是減少 4.8%,大部份估計皆圍繞著 1-2%)。換句話說,即使我們「坐以待斃」,至 2100 年這段差不多一百年的日子裡,全球因氣候暖化只會失去幾年的產出。本文的讀者,相信很多都不能活到那個年頭來親身見証,怪不得環保組識永遠不會告訴我們這些數字。環保,是一項極為長遠的使命。可是,長遠來說,我們都一命嗚呼。給我們看見這些數字,所有環保組識都會即時一命嗚呼。

那十三份研究,還有一個「驚喜」:氣溫輕微上升對總體 GDP 是有好處的;當溫度繼續升高,經濟才開始受損。好處來自多方面。首先,多了二氧化碳令農作物加速生長。其次,全球大部分主要經濟體皆位於溫帶地區,冬季氣溫上升減低室內的保暖所需(至於夏季,不要忘記我們正在談論「溫帶」地區的「輕微」升溫,相對暖氣而言,冷氣用不了多少)。相反,熱帶地區夏季用多了冷氣,故輕微升溫也是有害無益;一加一減,總體 GDP 應該沒有變動,但是前者的經濟體積大得多,故總的來說,輕微升溫對 GDP 還是有貢獻的。然而,我們不應被這些「好處」沖昏了頭腦,氣溫續升,經濟始終會受損。這也不代表我們應該鼓勵「輕微」的碳排放以博取那些微的好處,氣候變化十分緩慢,今日放出溫室氣體,不知大氣層哪時才有反應;事實上,以現時的情況看來,那輕微的升溫已是無可避免。有幸住在溫帶的人,還是趁機享受這「片刻歡愉」吧。

我們說廢氣減排,是指二氧化碳;但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絕不只二氧化碳。CO2 備受注目,皆因其佔溫室氣體總量最多,整體對氣候升溫的貢獻最大。若以同等份量作比較,CO2 的保暖效能遠不及總量排第二的 CH4,亦即甲烷(methane),後者的保暖效能是前者的二十五倍。甲烷的來源,有天然,也有人為的。在自然環境,甲烷主要是由有機物質在無氧狀態下腐化所產生,沼澤便釋放很多甲烷,故其又名沼氣。任何有腐物的地方都可能有沼氣,堆填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牧場也是主要來源,牛隻體內的食物反芻發酵,以至其糞便,都會釋出甲烷。還有煤礦和油田,這個不用我多說了。

甲烷之後,佔溫室氣體總量第三位的是 N2O(Nitrous oxide),來源包括燃料廢氣和肥田料。N2O 的保暖效能更加「驚人」,是同等份量二氧化碳的差不多三百倍。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於 2007 出版的一份報告便羅列了 63 種溫室氣體,單就保暖效能而言,你猜二氧化碳排第幾?尾二。換句話說,六十一種温室氣體比二氧化碳更「溫室」,保暖效能強過千倍的比比皆是,它們未受注意,只因濃度非常稀少。如果宇宙真的有神,這個神也真待我們不薄,若果我們呼出的不是二氧化碳,而是另一種溫室氣體,地球可能早已成了煉獄,我們可能在科技足夠發達之前經已不明不白地熱死。

溫室氣體也非「一無是處」,它們存在已久,只是工業革命後,空氣中濃度大升才釀成問題。科學家算過,假如拿走所有溫室氣體,地球表面會下降攝氏 30 度。處世之道貴乎中庸,管理地球也是一樣。二百多年積聚下來的問題,總不能短期內解決,行動固然需要,可是不斷大喊「逼在眉睫」、「刻不容緩」,只會令人覺得「狼來了」。以災難宣傳環保,總覺有點威嚇意味,而且邏輯上有點不妥,難道沒有災難便可為所欲為?以這樣的邏輯,是否注射了愛滋疫苗便可到處留情?又或者,我打了流感疫苗,你便可以向著我狂打噴嚏?

後記:成文後,看見英國牛津舉行的國際氣候研討會(International Climate Conference)述說,如果我們繼續肆意排放廢氣,全球氣溫將會上升超過四度;數天後,10 月 2 日信報第 39 頁一篇廣告,亦以同一論調,說 2060 年便會上升四度。兩者都是根據 IPCC 2007 年那一份報告(第 803 頁),看似與上面提及的 2.5 度大相逕庭,實則是因為他們引用了最壞情況的最壞估算。看著同一份數據,我也可以說:「假如我們立即行動,到 2100 年氣溫只會上升 1.5 度。」這是最佳情況的最佳估算。威嚇還是利誘,大棍還是胡蘿蔔,正好反映了宣傳者的偏好。

(2009 年 10 月 7 日 信報副刊)

相關連結:
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
Recent Greenhouse Gas Concentrations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
Each Country's Share of CO2 Emissions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Atmosphere Changes

17 Apr 2003, The Economist
Methane and climate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