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積了連番的醜聞事件後,一股勢不可擋的倒扁運動終在夏末秋初之交爆發了,紅色的海洋溢滿了凱達格蘭的每一寸土地。
人民力量的總爆發當然不容忽視,但「人民」一詞從來都是如此容易被人濫用。在整個運動之中,不同黨派力量之間的角力,將會是運動能否達致其目標的重要元素。
靜觀其變的馬英九
國民黨是這次浪潮中的得益者嗎?不久之前當國務機要案的火還沒有燒到陳水扁的身上之時,他們已經「忍不住」要發動倒閣的行動了。當他們發現在體制現行的框
架下不可能達致目標之時,其實已經沒有什麼事情可做的了。無論如何,當前的主角,絕對不會是國民黨。馬英九形式上的表態,與其說是不想為民眾運動染藍,倒
不如說是因為他們對駕馭局勢的無能為力。
既愛且懼的北京
當年與國民黨勢不兩立的北京,也意想不到曾經表示過同情的黨外人士,會成了一個政治上的包袱吧。按兵不動只是口頭上的,北京密切關注的,是這一場倒扁的運
動會不會簡化成為台獨/統一的二元對立。目前看來,台灣的民眾對於陳水扁的小動作已經是司空見慣,要挑起民族主義的怒火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對於台灣民眾的「理性」,北京當然是歡迎的,但另一方面,這一場運動如果最後真的「促成」阿扁的壽終正寢,對北京來說也是顛覆性的──人民可以推翻腐敗的政權的決策者,而不是一些小嘍囉,這對一黨專政的北京政府來說,也是不能不謹慎以對的一種力量。
自由主義的知識份子
龍應台、以及一班對代議式民主推祟備至的時評人,均高舉要在體制內解決問題的旗幟。對於他們來說,群眾運動很有可能會「革掉」剛剛才發展不久的民主果實,更需要擔心的,是運動會進一步削弱台灣本身已經不算很鞏固的法治基礎。
在他們而言,遊行運動當然沒有問題,因為這是憲法賦予給民眾的權利,但更需關注和監督的,是執政者會不會派兵打壓,甚至是外國勢力的介入,而運動本身是否
能「逼迫」阿扁下台,則必須按憲法的規定進行,否則會造成一個極壞的先例,制度化體制會變得任意和不可測,不利於民主的發展和鞏固。
所以,運動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最決於阿扁本身是否屈服於民眾的道德壓力,如果他厚著臉皮賴死不走,就要等到2008年才可用選票把他攆下台。
民進黨的決擇──阿扁與施明德
民進黨現在不得不面對一個兩難的決擇。作為一個曾經以道德高地打敗國民黨下台的「黨外組織」,陳水扁把他們辛辛苦苦以血與汗積累下來的道德感召全輸掉了,對於成了政治包袱的阿扁,他們可以做的已經不多──大選無望,好不好把全黨的生死存亡,盡在此戰?
決擇其實相當明顯,四大天王之中只有游錫堃還「與扁共舞」;施明德的領導更是標誌著民進黨山頭矛盾的爆發。阿扁現在除了把施明德說成是「國民黨(甚至是大陸)的間諜」的鬥臭手段之外,已經是坐困圍城、無計可施的了。
一切都是代議制民主的錯?
甲:要是2000年大選沒有把陳水扁選上台......
乙:不!即使是換了第二個人,也會如此貪腐的,這是制度的問題。
陳水扁的確曝露了很多問題,制度上的問題──總統的貪污瀆權、司法制度的脆弱、「官商勾結」的帽子......但是,這是代議制的錯嗎?
如果人類善良如天使,國家也就不必存在,體制亦無從談起。但既然人性是天使與魔鬼的混合體,我們才需要花這麼多的心力和時間去研發種種的政治制度去遏止人的魔性,代議制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方案,我們不能本末倒置,說是因為代議政制的存在,才有種種的邪惡顯現。
民主不一定是代議制,但「另一種民主」,往往是獨裁、往往是極權。
非暴力抗爭、公民社會、以及其他
倒扁運動堅持不用暴力,這當然是一個很重要的進步。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因為施明德的號召才走上街頭,但這種英雄式的群眾運動從來不是持久和自發的。
我現在只想起了
1920年代甘地的不合作運動
1980年波蘭的格但斯克列寧造船廠
1989年中國的六四學生運動
2003年香港的七一遊行
...
肯定遺忘了很多很多,有些成功、有些失敗,從來爭取民主都不是一次過的任務,波蘭的例子告訴我們,即使能夠把民主的程序爭取到手,鞏固的道路依然漫長。如
果我們所肯定的不只是程序民主(formal
democracy),而是民主背後對政治平等的體現,那麼可以肯定的是,公民社會的漸次形成才是民主能夠實踐與否的重要因素。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群眾才是運動的中心,思想獨立的個人才是最值得尊重的,我們不需要英雄,也不需要流血,但必須隨時準備啷噹入獄,發動公民抗命──公民,就由鼓起勇氣向當權者說不開始。
後記:這一篇隨感的批判性不強,也不見得深刻,論證亦隨時錯誤百出。可是,對公民社會的期望、對參與式民主的追求,就為這一篇不太感性的文章,增添一點的情感托付吧。
龍五
記於九月十六日的寧靜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