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毛孟靜:人民的選擇

  周一晚,率眾隨意走進太古廣場一間美國招牌餐廳,吸煙區全場爆滿,非吸煙區倒有的是空桌子,當下不由有點嘖嘖稱奇。原以為世界潮流反吸煙,情況應該相反。卻是,說到底,這總不過是某日某時某地某一撮人的選擇,未能反映整個社會的大圍意欲。如果在香港就這個議題進行公投,相信反吸煙的大多數人穩操勝券。

  個人意欲,必須向大多數人的選擇低頭。但大多數人的選擇,卻不一定臣服於傳統觀念、歷史教條或道德口號。反吸煙潮流,固然一洗由荷里活及廣告界在上世紀掀起的吸煙等於「有型有款、無拘無束」形象,但更基於現代科學的根據:吸煙危害健康,且從而引發社會龐大經濟負累。

  也即是說,以前世人受到誤導,如今因科學而開了竅。人類社會不斷進步,半個多世紀以來,看全人類對人權、民主及自由的看法,由逐步開竅,至全盤尊重。在上世紀初,買一個「妹仔」回家奴役,幾乎理所當然。今日聘用一個家傭,絕大部分僱主會予以公平合理看待。

  這是現代人性表現,是經過現代人文精神洗禮後作出的選擇。一個社會有民主,就必有異見,人民意願不會像孩子般受大人,或叫極權擺布。看去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反恐及反戰的聲勢大概一半一半;看去年台灣的總統大選,藍與綠兩邊的支持走勢,也見一半一半,布殊與陳水扁終都險勝。那些微的大多數話事,是人民在有選擇中作出的選擇,最終以大多數民意為依歸。

  所以時至今日,仍讀到評論謂兩岸問題的關鍵乃係美國,就彷彿台灣民意完全不算是一回事,是無法不嘖嘖稱奇的。這些年下來,這一套論調發出的訊息,就像七十年代曾經大行其道的「吸煙好瀟灑」香煙廣告,意圖潛移默化洗一代人的腦。這一套論調的核心思想是,若不是美國這自封號的世界警察一直在台海以軍事力量恫嚇,虎視眈眈,北京老早成功攻台,中台老早大團圓了。

美國風頭無兩

  但這一幕「大團圓」,只會像封建歷史中的搶親或迫婚。眾所周知,台灣大多數民情一直傾向不統不獨,維持現狀。若不日台灣人心真個漸向北京靠攏,對中共心悅誠服,樂得回歸大陸懷抱,北京與台北兩情相悅,統一你情我願,那不管美國人如何自視為救世主、是什麽正義之師,也不管東洋人如何與華盛頓聯手,有什麽美日聲明或條約,只要大多數台灣人願意,外人出師無名,干預不來,遑論關鍵不關鍵。

  美國的國際老大哥地位,卻也真令人眼紅地不住受各地傳媒吹捧。像紀念二次大戰歐洲終戰,由本地西報數起,至英資的《金融時報》及美資的《國際先驅論壇報》頭版頭條的老大一張新聞圖片主角,都是美總統布殊。肯定會有讀者問,此人以無中生有的「大殺傷力武器」理據,以所謂先發制人的理念出兵攻打伊拉克,一個開戰的領袖怎會成為終戰的象徵?現實卻是,美國總統在歷史上一直舉足輕重,在新聞上,布殊也說了一番有新聞價值的話。他說,遺憾二戰後,東歐淪陷於另一個鐵腕政權手中,而自由,是人類文明精神支柱……同一日,就聽到陳水扁說,台灣人有選擇的權利,及自由。

  北京當然看得到,在仍在繼續的這個選擇過程中,台灣人需要「感化」,調動得來的感化棋子,有連戰及宋楚瑜,還有一對大熊貓。最新的,或許是馬英九。

港人的選擇?

  與此同時,開始對台發動聲音機器,宣揚感化式的言論,重申兩岸三地╱四地的共同願望,重拾共同情懷,台灣同胞回歸祖國沒有什麽好害怕的,一國兩制就在眼前,看香港好端端的。

  回看香港,近讀林和立引述鄧小平在八十年代初說的話:「九七後,我們只換一面國旗、一首國歌,其他什麽也不改變。」回看今日香港,香港人的意願、香港人的選擇?嘖嘖稱奇,無言以對。

毛孟靜
信報財經新聞     200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