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殷惠敏: 世貿香港鬧場大戲溯源

蘋果日報   
2005-10-24

--------------------------------------------------------------------------------
 
 
世貿香港鬧場大戲溯源

--------------------------------------------------------------------------------
 
世貿組織的成立雖然是以推廣貿易,盡量減少對自由貿易的限制為宗旨,但實際上,有權勢的大國只會在對自己的經濟有好處的情況下,才遵守自由貿易原則。

殷惠敏文化評論員

世貿組織內的不平等現象由來已久。富國不斷開闢新市場,窮國繼續面臨進入市場的重大障礙。世貿組織在農業問題上的談判,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富國補貼農業

俗話說「穀賤傷農」,前提是有一個市場價格。但富國的「穀賤」,卻是人為操縱的。依賴對農人的補貼和出口補貼,因而能夠以低價格來佔據國際市場,同時又以不合理的關稅壁壘來阻止窮國農產品的進入。如果沒有政府補貼,按投入的人工、肥料來計算成本,當然不可能這樣。政府補貼也就等於是拿納稅人的錢來津貼農產品公司,同時在沒有外來競爭的情況下,納稅人吃了雙重的虧。

我手邊的一份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統計資料顯示,二○○○年,歐洲納稅人為農產品補貼而多繳的稅和多付的物價,總計一千零三十五億美元,平均每人二百七十六美元。

歐洲人支付的糖價是世界價格的二點五倍,奶油、牛肉價是兩倍。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國家的農業補貼,二○○○年為三千二百七十億美元,是整個南部非洲GDP(國民生產總值)的總和。同年美國給農人的補貼則為九百二十三億美元,平均每人承擔三百三十八美元。

富國時常奢言給了窮國援助(一年約四百三十億美元),可是富國的農業保護主義對窮國造成的傷害,卻是三倍於他們獲得的援助。據廷伯根研究所(Tinbergen Institute)估計,農產品貿易的自由化,將給窮國帶來一年一千五百五十億美元的增益。在這方面,富國的偽善是十分明顯的。對窮國來說,富國的低價農產品扭曲了國際市場價格,使窮國處於競爭劣勢,關稅壁壘又阻礙他們進入富國市場的機會,唯一自保的辦法,就是也用針對富國農產品和工業產品的關稅壁壘來對抗。只要富國不減少補貼,他們就不降低關稅。這就是「農產品補貼」問題談判的由來。

扭曲國際市場

農產品貿易雖然只佔全球貿易約百分之八,但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有四分三的窮人住在農村,農業是這些國家創造收入和脫貧的唯一途徑。許多窮國只能出口農產品,甚至只能出口一種農產品,因此扭曲的國際市場對他們的經濟發展影響至巨。

眾所周知,九成農產品補貼集中在美國、歐盟、日本等二十三個發達國家。美國的跨國農產公司可以在國際市場傾銷大米、小麥、玉米、棉花。歐洲和日本的農業補貼又比美國比例更高,因為農民是重要的選票來源。過去幾年,在世貿組織的農產品補貼問題談判會議上,富國始終不肯讓步,最後都是談判破裂。 

今年十月在日內瓦的談判,美國代表總算讓了一小步,提議由美國削減百分之六十的補貼,但美國要求歐盟和日本削減百分之八十三的補貼,因為他們的補貼比例更高。不過歐盟代表只答應削減百分之七十,日本則完全不答應。法國還警告歐盟代表不可擅作承諾。即使美國願意削減農產品補貼,也只是出口補貼的部份,並不包括對農人的補貼。

造成不平競爭

別忘了二○○三年布殊為爭取農業州的選票,還簽署新的農業法案,把對美國農人的種種補貼增加了百分之八十。在削減農產品進口關稅方面,這些富國也無法在比例上達成協定。窮國今後面對的仍是不公平的競爭。這些談判除非能在下個月內達成某種妥協,否則今年年底在香港舉行的世貿組織一百四十八國部長會議,將會是非政府組織的又一次鬧場大戲,而無任何實質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