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歷史哲學 Philosophy of History - Mark Day

近幾年香港重建舊區舊建築物時﹐常常聽到有關保育的訴求。當年清拆舊天星碼頭時﹐我曾花很多時間參與網上討論﹐辯論天星頭碼的歷史價值﹐同時亦感到自己知識上的不足﹐對於什麼是歷史意義這個核心問題﹐也只有從閱讀網上和報章評論而來一知半解的認識。雖然清拆天星已時隔多年﹐我還是對於自己在這方面知識的貧乏很介懷。最近終於立下決心﹐花了三個月時間潛心學習﹐讀畢大學歷史哲學入門的課本。這本書與我預期的答案有點不同﹐與其說這科是講述歷史哲學﹐不若說是講述歷史學的哲學。這本書從淺入深﹐介紹所有重要的歷史理論。歷史並不止是過去發生的事情﹐而是從人怎樣去看待歷史﹐去認識歷史與人的關係。

書本的第一章介紹歷史學之父Ranke的歷史理論﹐他認為歷史是從檔案中重組昔日的精神。由於人類的記憶不可靠﹐歷史學者對於歷史文本抱有懷疑精神﹐不能盡信任何一手或二手的記錄﹐對比現存的所有資料去找出答案。歷史學者不可能知道發生的所有細節﹐所以閱讀歷史時要分辨清楚什麼是原本的記錄﹐什麼是歷史學家後來加上去的自己演譯。他認為解釋歷史現像比分析歷史系統重要﹐他把歷史論述和歷史證據放在第一位。歷史把現在與過去聯繫起來﹐透過歷史保存和歷史對話﹐讓歷史得以應用來明白現在。歷史的記錄不單只是文字﹐古董﹐遺跡﹐影像也是重要的歷史素材﹐也必需要通過歷史學的批判﹐研究它們為現在帶來的影響。

第二章介紹Collingwood的歷史學的方法論﹐他批評歷史不應只把歷史資料剪貼拼湊而成﹐因為歷史資料的表像記錄不能盡信﹐會被記錄者的自身利益扭曲。歷史學者的責任﹐便用歷史學的思考法則﹐像偵探一樣抽絲剝繭﹐從文字風格推斷資料的真確性﹐從記錄者的身份推斷其可信性﹐研究現存文本和失存文本的關係﹐從而看穿第一手資料的表像﹐重組事情發生的真相。嚴守歷史學思考法則的重要性﹐便是防止任人隨便解釋扭曲歷史﹐無視歷史證據的連貫性﹐破壞現在與過去之間的因果關係。

第三章介紹分辨歷史證據可信性的方法﹐最基本是採用貝氐統計邏輯(Bayesianism)﹐接下來便要為證據提出解釋﹐推論和檢定歷史假設中的因果關係。歷史證據可能出現不同的解釋﹐好解釋要對不同證據有前後連貫性﹐歷史假設中不能有太多發想當然耳的空白﹐與所有證據都吻合的解釋﹐便是最簡潔有力的解釋。

第四章指出歷史學與科學是分別﹐兩者同樣是講求證據﹐但科學的本質是實證學(Positivism)﹐可以把證據數字化和通遍化﹐歸納出科學法則﹐再從法則推論出結論。但歷史並非科學﹐歷史不能做科學重覆實驗﹐沒有足夠的數據去歸納通則。研究歷史只能分析每件事的因果關係﹐再從中推論中事件與事件之間的規律﹐再按情況判斷每個規律應用的優先次序和輕重。

第五章確立歷史學中的因果關係﹐這章先指出其他否定因果歷史學家的謬誤﹐如果歷史事件間沒有因果關係﹐那事件與事件只是獨立的偶然發生﹐那便談不上任何的歷史解釋。比較不同的歷史事件﹐可以讓我們明白因果關係﹐讓我們從歷史的不同條件去﹐去推論不同條件下原因和影響。歷史理論幫助我們認清歷史﹐其中有三個必需條件。第一歷史理論必需具功用解釋﹐輸入歷史事件輸出事件的結果和關係。第二歷史理論解釋社會層面﹐因為個人層面涉及太多不可知的變數﹐不可能以理論去解讀。第三歷史理論提供一個模型﹐去說明各種因果連結的關係。通過比較不同歷史事件相同與相異之處﹐來證明歷史理論的解釋是否站得住腳。歷史理論解釋事件為何發生﹐與及在缺乏類似條件的情況下﹐事件為何沒有發生。可是歷史理論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分辨什麼是合理解釋﹐什麼是順口開河胡扯的歷史故事。

第六章提出自然史觀歷史理論的問題﹐歷史理論建主在綜合法則的重覆性﹐但每一件歷史事件都是獨一無異﹐已經發生的歷史不會再重覆﹐如果兩者之間毫無關連﹐那前者如何可以解釋後者的發生呢。歷史事件肯定歷史理論的正確﹐同時歷史理論也被用來解釋歷史事件﹐可是當歷史事件與已知的理論不乎﹐便會出現需要修改歷史理論﹐還是把歷史視為特例的選擇。歷史學家可以揉合不同的歷史理論﹐去解釋歷史事件如何發生﹐但對於預測未發生的事件卻完全沒有頭緒。當然在歷史事件發生後﹐歷史學家還是可輕易地解釋事件如何發生。至於該引用那一個歷史理論﹐則每一個歷史事件也要作不同考慮﹐不能憑空只從歷史理論作出推論﹐否則可能會與現實相差千里。研究歷史除了從歷史理論出發外﹐也可以從歷史論述的角度﹐把歷史以比喻形式演譯﹐重組歷史人物的想法和行動。

第七章探討如何從演譯歷史去找出歷史的意義﹐可是歷史學家面對一個悖論﹐歷史本身對處身其中人﹐不需要歷史學定的演譯已有其意義。歷史學家的演譯是另外一層的歷史意義﹐是歷史對現代人或歷史學家的意義。通過演譯歷史﹐讓人感受到當時發生的感情﹐去想像體驗其他人的經驗﹐並且對自身的體驗有意識。體驗必需通過歷史證據﹐而歷史證據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外在行為的描述﹐二是內心文字的記錄﹐不論採用那種證據﹐也會遇上心靈哲學中﹐既然兩個人不可完全一樣﹐那如何去感受別人思想的難題。Collingwood認為歷史學家在寫歷史時﹐必需要把歷史在腦內重新演出﹐從外在發生的事件記錄﹐去剖析當事人的想法。他更進一步認為所有的歷也都是思想的歷史﹐不過這個說法有一大漏洞﹐便是需然歷史人物會有想法﹐但事件並不一定按其所想地發生。

第八章提出歷史學要為過去人物的思想和行為﹐找出合理的歷史解釋。通過合理的解釋﹐把思想與思想﹐思想與行為連結起來。要理解去生的行為﹐可以把行為本身視為對另一個問題的答案﹐而追問這個行為到底為當事人決解了什麼問題。當然人類行為並非科學法則﹐也會有違反理性的情況出現。要明白行為的理由﹐先要代入過去的角色中﹐用他們的視野去思考﹐在理論上不合理的事情﹐在他們信念和動機的前題下﹐可能在實際上變為合理。一個人的想法和行為﹐受當到他當時身處的社會的影響﹐所以歷史學家亦要考慮當時的社會背景。

第九章提出歷史的客觀性和主觀性的問題﹐到底歷史知識是普世性並超越時間﹐還是必須在當時的默絡裏解讀。歷史相對論者(historicism)認為人類的想法不停在改變﹐歷史學家不應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過去的歷史﹐要追溯至原本事件的記錄和起源﹐不要被多年來堆積起來的解讀誤導。由於歷史學家也受制他們的時代﹐不論如何去解讀過去的歷史﹐總會帶有其處身時代的偏差﹐那客觀的歷史根本不可能存在。Max Weber認為每個人皆有其價值觀﹐只要歷史學者記錄的歷史不受其價值觀影響﹐那就乎合客觀歷史的條件。歷史中可以如實記錄其他人的價值和意見﹐只要沒有作者自身的意見便可以。可是選擇記錄什麼或不記錄什麼﹐也是一種價值取向亦會影響歷史的客觀性。Gadamer認為解讀歷史是與過去的對話﹐歷史學者不能對過去任意詮譯﹐必需要回答過去其他歷史學者的解讀﹐並要在對話中保持開放的心態﹐自己的意見可以隨著對話而改變。

第十章深入討論第六章中提過的歷史論述﹐以說故事的方式來記錄歷史。在二十世紀中歷史論述被分類為文學多於歷史﹐但作者認為歷史論述在歷史學中﹐佔有重要的位置﹐能夠讓讀者抽離現在的時空﹐跳進歷史當中感受當時的經驗。歷史故事有角色人物﹐亦有故事主線結局﹐說故事的人介入的多少﹐決定了歷史論述深淺厚度。歷史論述像說故事一樣要有起承轉合﹐主線可以在意料之外﹐但必需要在情理之中﹐故事前後穩含因果關係﹐有主旨貫通整個故事。Hayden White把不同歷史學家的歷史論述綜合總結﹐發展出超歷史學(Metahistory)﹐從歷史學家說故事修辭手法的異同﹐去重組歷史的知識和解釋。歷史論述與歷史小說的分別﹐在乎論述中的真實性。可是歷史學家為讓論述看起來更加真實﹐在論述中加插一些後世歷史學家不可能得知的瑣事。歷史論述可分為微觀和宏觀兩種﹐前者是把不同歷史人物的自我論述結合﹐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同一件事情。微觀歷史論述是集體回憶﹐但集體回憶並不是共同回憶﹐因為每個人的記憶也有不同。宏觀論述整合集體回憶中的分歧﹐把故事中所有觀點整合為統一的﹐超越事件中每個個體或組織的超論述。

第十一章解答歷史與歷史真相的問題﹐到底歷史與過去發生的事情之間﹐有著什麼的關係呢。無可否認過去曾經發生﹐歷史真實論者認為﹐多少程度上歷史能夠反映真實的過去。反真實論者認為形而上並沒有真實﹐一切只是取決於人的思想和言語﹐那歷史亦沒有所謂真實與不真實之分。反代表論者不否認真實的存在﹐但他們認為語言不能代表真實。除了歷史陳述是否真實外﹐綜合所有歷史陳述後的歷史系統也要被檢定是否真實。就算每一句歷史陳述為真﹐但如果只是選擇性地節錄某些陳述﹐結論給人的印像可以與事實相反。歷史真相會隨著時間而變得模糊﹐第一手資料也因為記錄者的個人利益不可以盡信﹐歷史學家只能盡量對比不同的歷史證據﹐與現存和新發現的證據互相印證﹐從中推論中比較可信的版本。歷史真相的一個難題﹐是如何連接過去的真相與現在的真相﹐歷史學家不可能對過去作出直接觀察﹐過去能印證真相的證據也可能隨時間而消失﹐能夠把歷史知讓流傳下來只有歷史論述。

第十二章探討歷史證據與歷史理論的關係﹐到底歷史學家的背景信念﹐會否預先決定他所得出的歷史結論。當歷史證據與歷史理論不乎時﹐歷史學者可以選擇把證據視為特列﹐亦可以選擇修改理論去包含新的證據﹐兩個選擇也可以保持理論內部的一致性﹐但卻是互不相容又同等同質的理論。兩個不同的歷史說法﹐兩者皆與現存的證據相容﹐必定一個是對一個是錯﹐只是我們沒有辨法分出來。很多事候不同的說法對基本事實也一致認同﹐分歧在論述﹐解釋﹐詮釋歷史意義上。社會解構論者認為﹐歷史也是權力關係下的產物﹐歷史說法可以從歷史學者的社會背景去分析。探討歷史知識本質的問題﹐很自然會追朔知識的本筆認知論的問題﹐到底先驗性的知識存不存在﹐會否隨時間而轉變﹐語言對知識有什麼限制﹐何謂知識的合理解釋等等。歷史知識除了知道什麼的問題外﹐還要問知道了該如何用的問題﹐作者認為要通過開放歷史論述﹐才能把過去的歷史連結到未來。

雖然不用交功課不用考試﹐但看這本書和寫這篇讀書筆記的時間﹐不比正式修讀該課為少。這篇讀書筆記花了三個週末才寫成﹐把課本前前後後讀了至少三篇。我對歷史是什麼這個問題﹐仍然沒有一個答案﹐但在閱讀過程當中﹐倒學懂很多不同的答案。我自己讀理科出身﹐比較接受科學觀式的歷史理論﹐可是歷史學始終是人文學科﹐歷史學主流對歷史的意義的見解﹐並不是描述客觀的歷史真理﹐而是透過論述和詮釋﹐連接過去的人與現在的人的思想。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