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尾流流、新歲伊始,筆者因緣際會下讀到城中兩大名輝的文章,二輝不約而同論及當今年青人。
兩輝之一為社運青年林輝,在這條路不容易走──我的一點社運回憶(收錄於《80前後:超越社運、論述與世代的想像》)裡,他引述說陳景輝在《香港家書》中指出:「我們爭取的不是經濟改善,亦不是報紙訪問我時所說的民生,亦不是傳統的普選問題這樣簡單,而是要回歸城市空間政治。我們是『一個跨世代的合成主體』,我們記住的是比我們年長很多的一代,如果真的要說我們的訴求是甚麼,我們只是希望我們這一代人, 可以令下一代人,不會像我們「八十後」般天天重覆生活於懨悶壟斷的商場中。」另一輝為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主教戴浩輝,他在2010年 12月信義家訊,以當權者口氣說今天香港青少年怎樣怎樣不像樣,再上而下指點教會交棒與青少年。
先看林輝怎樣說:
眾所周之,「八十後」一詞源於內地的「80後」,意指八十年代出生的一群;香港的情況當然不同,因此亦容讓社會對此各自詮釋。「八十後反高鐵青年」出現之前,社會已隱然有世代抗衡的情緒,例如大學生的四千元實習計劃、中學生的驗毒計劃、以及青年人無力負擔高樓價等,都在顯示出「成年人」認為「青年人」面對諸多問題,於是以「為你好」的心態出手;然而「青年人」並不領情,反而抗議「成年人」創造的結構根本就是問題根源,卻要「青年人」承受。但多個討論均是零散及議題主導,兩代人難以集中討論及理解兩者期望與現實間的落差。事後回看,「八十後」異軍突起,竟無意間為這種蘊釀多時的情緒提供了著力點,有關世代的爭論竟在反高鐵運動之中爆發,卻是始料不及。
從運動角度看,用上「八十後」一詞並非要強行代表眾多八十年代出生的人的人,而是借此名介入反高鐵運動,以一個新的身份和角度,為運動創造更大空間。事實上,「八十後反高鐵青年」常強調他們代表的是一種思潮,而非一群以生理歲數劃分的人群體,因此那些「我也是八十後,但我支持建高鐵」的說法其實並無意義。這種思潮指的是對我們生活的重新考量,例如城巿發展的方向、例如追求更公平的制度,其實與兩年前本土行動留下來的思考不謀而合。
再看戴浩輝怎樣說:
有一天晚上與城中名人林超英先生一起談到現代年青人,他說:「這一代的年青人真的有問題,三十多歲拿了碩士學位,還留在家中無所事事。我們那個時代,小學畢業已想著出來工作,十五、六歲已想要結婚生子。」我不知這是甚麼問題,但林先生所說的真有些道理……現代年青人的培育是否出了問題?香港的出生率下降,教會的年齡層上升,香港教會中年化,再過二十年不改變,教會將如歐美國家的教會那樣,成為長者的教會,我在此不是貶抑長者的身分和價值;而是要指出當這代都完結,教會便沒有下一代。
香港的青少年人受家庭環境的塑造,變得愈來愈依賴;他們有能力,受了很多知識和訓練,也有不少在音樂和藝術上有天份的;但就是沒有實際的生活技能。他們從小便受家庭傭工的服事,生活無憂,較少有抵禦逆境的能力。當然,我們這樣說並不是要把這個時代的青少年定型,我也深信有不少青少年並非我以上的描述;然而,當面對以上的普遍現象時,我們如何回應?使我們教會青少年的培育能做得更好?
首先,無論那一個時代,聖經的真理是要我們去了解和應用的。聖保羅提及培育時,他有一個超越時空的原則,他提醒提摩太時說:「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導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而又能教導別人的人。」 ( 提後二 2 和修版 ) 教會要交棒與年青的一代是必然的,而聖保羅也提醒我們,要交予那忠心而又能教導別人的人。「忠心」,我相信沒有人會不理解是甚麼意思:那就是忠於所託,不辱上帝使命的人。至於「能教導別人的人」所指是否就是指有教導恩賜的人?如果單以我們在現有教育體系所理解而言,就應該不是了。能教導別人的人不僅是能傳授知識的人。在信仰的角度而言,更可以理解為能塑造門徒的人;那就看似是一位「教練」多於一位「教師」。在此,我所指的不僅是理論知識的傳授,而是全人教育和實踐的跟進。
我個人認為,我們的家庭教育要負有很大責任。環視我們這一代被形容為「高智」但能力較低的青少年,不少家長希望兒女暑期參與軍訓團,過獨立生活;讓人家用軍人的方式來操練自己的兒女,為甚麼?因為他們在家沒有學好如何生活;為甚麼沒有學好?唯一的原因是他們甚麼都不用做,如何能學好?年青的一代在教會中也同樣面對相似的困難,他們好像從來都不想成長那樣,於是,我們這些四十至六十歲的長輩導師繼續「服事」他們,當他們的導師,事事親力親為。我相信,長輩們的想法是好的,正如很多父母的心一樣,但好心做壞事。
這一代的青少年需要的是經歷,作為他們做人處事的經驗;所以讓青少年有經歷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如果我們看出某青少年是教會人材,了解他的潛能,我們當給予他們事奉的經驗;像教練那樣,從旁指導示範。他們可能並不如我們處事那麼快捷和妥當,甚至有時會給予我們麻煩,又或他們遭遇困難時,輕言放棄;但作為教練的,我們從旁指導鼓勵,他們的任務完成與否並不是最重要,而是他們從中學到甚麼才使他們一生受用的。因此,我們要小心,不要輕易替他們完成任何作工。正所謂「以戰養戰」,要做好青少年的接棒,我們的訓練當然不可少,但這訓練一定是青少年參與事奉,在服事上帝和教會中改進。我們這一代的教會領袖就像我們這一代的父母,事事親力親為,現在是時候讓青少年多些實戰經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