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獨立媒體網舉辦的離線沙龍#2「出版政治經濟學」於九月九日完滿結束,下文為編輯李智良的紀錄。當天的錄音記錄可以在這裡下載,質素不算很好,大家包涵包涵。
十月份的離線沙龍好快又來了,精彩話題一浪接一浪,大家萬勿錯過﹗
文:李智良 (原載於《成報》)
一個周末的下午(9月9日),約三十位朋友來到獨立媒體於灣仔富德樓的會址,擠參加「出版政治經濟學」的沙龍聚會。於嶺南文化研究系任教的葉蔭聰首先分享了「獨立出版」刊物在本土歷史上的一些概況。
獨立出版Vs.商業出版
葉蔭聰主要提到,「獨立出版」在本港是比較晚近才有的分法。故然六、七十年代及更早以前,香港已有不少自資或小規模出版,這些出版物一般均較具政治性、立場鮮明,然而未必自覺「獨立」,操作亦與傳統出版沒有很大分別,例如《中國學生周報》,它是好一輩熱愛文藝的青年讀者的園地,但也有它親國民黨的背景。「獨立」意識之未被尖銳化呈現,亦可能和當時的「商業出版」規模與形式有關。葉指出,在八十年代以前,即便是主流報章,規模與業務涵蓋與今日所謂「媒體企業」差別很大,早期《明報》、《星島日報》等格式甚至部分內容亦與「小報」不遠,因此自資、小規模出版的生存空間也相對比較充裕,所謂「獨立」出版相對於「商業出版」的分野,對抗的意義並不尖銳。
八十年代起,上述的分野就顯得較前巨大。不少報業和出版業已為擁龐大資金、資源的企業所收購、吸納,成為某種「媒體機器」的肢體,以流水作業的精密分工運作,獨立出版人因此比以前變得更有意識地嘗試「另外的」出版可能,不論在內容、形式、設計、美學、發行等各種操作範疇上,拓展一種「不受企業式經營所左右」的獨立出版方向與精神。筆者亦相信,八十年代以後公民參與社會的意識提高、資訊科技與其他藝術、文書工具的普及亦促進了更多獨立出版物面世,特別在過渡期間,許多香港人的焦慮、想法,都有藉此種獨立出版以文藝作品或社會記錄等方式呈現出來。
必須組成「聯合陣線」
梁文道一身墨黑趕來,水也沒喝過就坐聽葉蔭聰的闡述,承接葉的話題,梁指大資本媒體企業近年已經連最嚴肅的學術出品、以至好一些抱左翼思想傳統的出版社也收購、滲透了,「Routledge」、「麥美倫」以及不少著名大學出版社等,均為收購對象。他亦擔憂對「市場壟斷」的限制愈益寬鬆所帶來的深遠影響,以美國為例,政府對商業「縱向壟斷」與收購行為的管制放寬,意味大企業可以壟斷一個行業的各級工序使成為一支一體化的生產線,儼如昔日荷里活電影片場制度,「一條龍」包攬創作、製作、發行院線、周邊商品等等各環節的生意。就出版而言,一個出版社雖未必要全盤放棄自己的出版宗旨和編輯方針,但面對一個被資本整合主導的零售市場與發行網絡,以及此種生產線式運作的行業生態,出版不再是一個能夠獨自生存的行業,而是巨型企業的媒體生產線上的一個的策略部件,資金資源的使用和管理之愈趨效率化,一個出版社或出版人,在其編輯、製作上就要顧慮更為複雜、利益既衝突又互涉的「市場因素」。
「獨立出版」的意思因此不應僅限為自資、小規模、游擊或持某一特定政治立場而言。梁更提出,在「媒體企業」支配的生態裏,不同理念、不同專擅的出版社和出版人應更為自覺地連結成「聯合陣線」,壯大聲音,更應在各種操作、技術條件上分享資源,彼此支援。梁慨嘆不少優良、充滿理想的出版人與作者,其出版正正在這些物質性、管理上的環節上企劃不周,令作品「沒法上架」,未能受到應有的關注,與讀者緣慳一面而慘敗收場。
「板塊移動」有利書巿
當日在坐不少從事編輯、發行的朋友很認同梁的說法,亦提到香港其實一直不乏理想的出版社,內容陳義、成書製作均嚴謹的書種委實不少,可是這些規模較小的出版社接連被森林律則淘汰、或只能苟延殘喘。梁文道接續「聯合陣線」的提法,具體補充道「企劃」的重要性,指出這與獨立出版人的「心理準備」攸關。他觀察到香港的獨立出版,計劃常有不周,尤其在行銷、建構輿論和延續出版叢書等具體策劃和資源分配上,嫌未夠充分,常有曇花一現的景況。梁認為這與出版前期缺乏前瞻式考量不無關係,尤其投入在成書前與成書後的資源分配傾斜,突出了一些「文人」對營運操作條件之分析不足。梁更直言現下的行業生態中,一個出版社不能夠一年只出版十幾種書而能維持下去,它必須要一年到晚不停有新出版,拓寬自己的市場層面之餘,確立自己在店架上的位置和「視覺效果」,書脊的系列設計就是此中一環,以計算精確的暢銷書收入補貼營運周轉,並資助其他較冷門的書種出版。既然出版業的諸種怪象無人能夠獨力扳回,在這個意義下,「聯合陣線」起碼就是集結議價能力、集結書量的一種非常可行的對策。
有與會朋友問道,美國的嚴肅出版社亦成為了「媒體機器」的「另類市場」旁支,激進的思想也變成消費品,這對梁有份創立的「上書局」意義何在呢?梁構思一個「板塊移動說」:假若嚴肅的書籍可以由市場計算精細的暢銷書資助,在接觸面更廣的情況下給一併引進書巿,只是有益無害;梁亦提到,雖然「上書局」有熱心人的資金投資,它到底和上述企業式經營存有很大分野,這就是他理解的、比較廣義而言的「獨立出版」,而當各種形式、各種理念的獨立出版集結,並乘效率化的企劃提升市場佔有率和能見度的話,它就會成為一個不能夠再忽視的存在,情形就像他最近在一份講飲講食的暢銷雜誌上撰文講及厭食症的問題一樣,梁認為這遠比自己印一份講述厭食症的傳單派給這個雜誌的讀者有力得多,這種位置亦較適合自己。在這個意義下,梁認為這個獨立的批判聲音,能夠在「市場」上站穩位置,催生地殼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