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少貞、郭良怡
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本身是出色外科醫生。他一名舊下屬形容:「外科手術醫生的特點是,決定快,反應快,往往幾秒內做決定,因為想一分鐘都有機會令病人死亡。外科醫生傾向做手術,有事就切下去,不講共識。」
李國章步上政壇,人們形容他繼續發揮做手術的本色,充分利用問責制賦予的權力,是最能體現強勢領導的局長。
城市大學社會科學部高級講師馮偉華因爭取保留資助城大學副學士課程,與李國章見面多次。「他認定副學士可以用數萬元辦成,便不認同花十多萬元來資助.不論我們如何解釋兩者質素不同,他都聽不進。他當過中大校長,覺得大學『肥膏』多,削資立場堅定。」馮偉華說。
看準矛盾之處借力打力
李國章不似亂開刀,每件事他都看準牽涉者彼此矛盾之處,拉攏不同勢力,然後借力打力。身兼教協理事的馮偉華形容:「他看過才落刀,又快又狠。」
大專界認為,各大學削資,教育學院削幅高達三成三,遠比其他七間大學多,嶺大撥款甚至輕微增加,加上教院專攻師訓,與其他大學有異,教統局成功分化大學。
另外,在整頓英基一役,李國章多番以港人受失業減薪之苦,突顯英基浪費公帑的問題,「為何要用納稅人的錢,供他們(英基)飲飲食食?」此語刺激其他嫉妒英基特殊待遇的學校的情緒;審計署報告公開英基的管理上的劣迹,亦讓李國章爭得輿論支持。
02年因殺校而出現大批超額教師,教協發動多次抗爭,令教統局深感頭痛,惟申訴專員批評教統局「優先聘用期」,規定學校先聘用超額教師,沒有考慮教院畢業生的利益,自此李國章每每用此為「擋箭牌」,成功挑起準教師和在職教師的矛盾,新學年並決定取消沿用三十年的「優先聘用期」。
校本條例爭議近五年,李國章眼見民主派議員反對,打出「家長牌」,揶揄民主派議員爭取普選,卻不容許家長加入校董會,是雙重標準。他清楚,全港三十多個辦學團體,部分願乖乖聽命,其中的保良局和東華三院更在五大辦學團體之列,可和反對的天主教香港教區、聖公會、循道衞理會、中華基督教會等教會辦學抗衡,何況親政府議員在立法會佔多數,條例通過根本是已知結局。
學界質疑忽略民間意見
民間組織「新力量網絡」理事葉建源說,問責制令教統局權力大增,李國章有別於其他局長,充分運用體制賦予的權力。「他建議中大和科大合併時,不諱言『權在我手』!2000年教育改革藍圖(雖)是教統會公布,三三四學制卻由教統局主導。大學削資一事,是教統局負責解釋,教資會的獨立性已成疑。」
教育事務各個諮詢機構的地位下降,教統會也不例外,從前政策經過一輪諮詢,有正式文件才出籠的情況不再。有時候,李國章公布的新政策,教育官員事先罕聞風聲。最近的例子是他上月宣布新學年在清貧學生較多的學校推出小班教學,以及大學有新一輪配對基金。
葉建源懷疑,李國章主責教育,效率無疑提高了,但會否少了吸納民間意見,令政策未成熟便出台?李國章惹火之性格,更易導致不必要的衝突。
「我上周一出席立法會會議,當(教協會長)張文光詢問扶貧小班的缺點,局長竟反問是否想收回政策!(社福界議員)張超雄質疑小班試驗計劃的公正性,局長卻答,既然不相信該個由學者做的研究,是否想政府以後不再撥款給大學做研究!」
強勢贏得左派北京欣賞
盡管如此,教統局高層官員覺得李國章履行了問責局長的責任,說了公務員不敢、不便說的話。外間亦相信,他的強勢作風贏得左派及北京欣賞。
馮偉華則指出,李國章每次拉攏不同的人打擊「敵人」,卻又處處點起火頭,沒有固定盟友,令他的施政減少成效。「人們不是同心協力推行政策,一旦有尖銳事件,教育界積累的不滿就會爆發,李國章不易找到人協助。」
香港經濟日報
200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