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你們登入 www.interlocals.net
沒有你的參與, 跨地域的對話是不可能發生.
一開始是靈光一閃, 2005年5月, 看到日本 blogger Joi Ito 在一遍反日示威的雜音下, 寫下自己對事件的看法, 當時第一個反應就是把它翻譯為中文, 結果譯文在 bloggers 和一些網上媒體裡帶來一些反思和討論.
一直以來, 人們很容易把政權等同國家人民, 舉例說, 當小泉參拜靖國神社, 一個政治派系的行為, 卻變成全國人民的象徵, 而反日的示威, 亦指向整個國及其人民. 有多少人知道, 日本有全亞洲最強的市民和平運動? 一般的日本民眾對小泉的行為和反日示威有何看法?
2005年12月, 香港舉辦世貿會議, 幾千個示威者到港, 但儘管大家分享同一個空間, 示威者之間, 對彼此的理解有多少?
國際新聞, 在區域政治和既有的國際關係框架下, 不斷地生產全球性的政治經濟議題, 既忽略在地政治, 亦看不到被國家邊緣化的社會運動和人民思想, 實踐.
就在這些背景下, 我們開始醞釀和落實 interlocals.net, 希望有一個空間, 使非英語系國家的朋友可以分享資訊與知識.
說來有點吊詭, 我們強調非英語系之間的交流, 卻使用英語作為中介語言. 可是, 在現實裡, 單單在東亞, 就有中日韓三種語言, 而英文卻是大部份人共同會接觸到的語言.
可是, interlocals.net不會是一個英文網站, 我們希望能透過翻譯機制, 把議題放到一個跨地域的語境, 翻譯成不同的語言, 進行對話與討論. 實質的中介, 不是英文, 而是編輯, 作者與翻譯.
此外, 我們希望與一些 bloggers, 市民媒體和另類媒體網站建立伙伴關係, 互換內容和翻譯, 互相豐富網站的內容.
除了翻譯機制外, 網站還有一些內容上的特點:
1. 媒體地形 (daily mediascapes): 這部份由編輯管理, 每天推介一些文章, 網誌或報導, 使大家能透過網站接觸多方面的資訊, 營造一個共同的對話脈絡.
2. 故事與評論 (stories and commentaries): 由作者-譯者群所譯寫的民間報導和分析評論.
3. 書信與對話 (letters and dialogue): 以公開電郵的形式, 透過問答的方法, 進行對話.
為了營造對話的氣氛, 網站的作者-譯者是透過網絡效應邀請加入. 因為網站以英語作為中介語言, 我們希望 interlocals 的成員能互相幫助, 使一些英語不普及的地區, 能尅復語言阻隔, 並以開放的態度互動, 打破國族的界線, 建立跨地域人與人的聯繫和共同境願.
期待你們登入 www.interlocals.net; 本網站將定期發電子報.
有興趣進一步參與的朋友, 請聯絡
林藹雲 - 香港 ([email protected])
宋以朗 - 香港 ([email protected])
卞中佩 - 台灣 ([email protected])
張立本 - 台灣 ([email protected])
Jo Dong Won - 南韓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