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香港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在用人方面堅持兩條,一是不能讓右派翻天,一是不能讓左派執政;治理香港的只能也只應該是中間派。如果是右派翻天,一國將受到威脅,香港有可能在政治上「台灣化」,會向所謂「獨立實體」的方向發展。如果是左派執政,兩制將名存實亡,香港將會失去對中國現代化事業獨特的價值,久而久之,香港將會成為一個普通的中國城市,而不再是連接和溝通東西方的國際大都市。
上述兩種傾向,都會在政治上、經濟上毀掉香港。因此,北京在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時,也將堅持防止兩種傾向,堅持兩條戰線作戰,有左反左,有右反右。
中間偏右受歡迎
選尋一個特首時,候選人董建華、吳光正、楊鐵樑、李福善,雖然背景、職業和各自的人生經歷不同,但在北京眼裏,他們都屬於政治面目上的中間派。這個所謂中間派,不僅僅是具備北京判定的他們基本上是愛國家、愛香港,不會幹出賣國家和香港利益的事,不會被西方牽着鼻子走,不會一天到晚用西方的價值觀思考香港的問題,而且他們的形象在世人和國際社會眼况也是比較中性的,既不是和西方、英美打得火熱的民主派,又不是渾身散發着共產黨氣味的老左派。
當然,純粹的中間派怕沒有,只能是中間偏左一點,或是中間偏右一點。像董建華、李福善就是中間偏左一點;吳光正、楊鐵樑就是中間偏右一點。其實,以香港的整體社會基調而言,中間偏右可能更受歡迎。因此,當年若不是江澤民和北京擺明車馬的力挺董建華,選舉結果未必是老董。
北京傾向中間派治港,這也是公務員被北京特別看重的原因。英國的公務員制度一向標榜政治中立甚至完全不介入政治轉變、權力更替,北京對此是信以為真的,事實上也大致如此。
然而,有一點不可不知,就是英國在香港推行的公務員制度及其整套人事,百多年來,從來沒有經歷過政治轉變、權力更替的衝擊和考驗。香港公務員制度和整套人事經歷的「考驗」,只是每隔若干年英倫政府轉換港督;而這些港督很多也是英國政府派出的官員;英國數百年來的政治變化、權力更替也只是政黨輪流執政而已,並沒有出現過帶有革命意義的、改變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改朝換代。因此,百多年來香港的公務員制度和整套人事,都是在一張沒有任何變化的政治文化之網况穩定的存在。
然而,九七年的到來卻是一個根本的巨大的轉變,香港的主權、治權及憲政地位都與以往根本不同,香港回歸到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母體况。這樣的轉變,會對香港的公務員制度和整套人事帶來怎樣的政治衝擊呢?北京顯然是早就料到,並未雨綢繆了。對此,北京最具穩定效果的一招就是,承認並且特別強調香港公務員體制的沒有政治色彩的中間性,把公務員的高官皆視為沒有政治立場的純行政官員。不帶有任何歧視的整體「直通車」過渡。
蔡素玉發難有道理
這樣的背景和北京堅持物色中間派成為治港主體的方針,使得曾蔭權成為北京屬意的新特首人選。不過,比起董建華來,曾蔭權恐怕是中間偏右,這就令香港的傳統左派很不舒服。也因此,香港的右派—民主派對曾蔭權的接受程度顯然超過中間偏左的老董。這種微妙的變化會持續多久呢?會怎樣影響香港的政壇、政情呢?
眼見曾蔭權一貫的中間偏右,香港左派是要拉一拉他的,這種拉一拉出自於政治本能,也出自於今後鬥爭的需要。日前,左派的女議員蔡素玉已經按捺不住,對曾蔭權猛算老帳、猛敲警鐘,直言不諱地敲打他是「英國統治的忠實支持者」、「與愛國力量存有文化隔膜及感情疏離」,指摘他「傲慢」、「不尊重愛國價值」。
蔡素玉講的是真話、是事實,惟其如此,也才活畫出了曾蔭權中間偏右的尊容。然而,不要忘記,這也正是曾蔭權在香港民望不俗的原因。香港的民情就是這麼個調調。左派不舒服,但多數人如魚得水!
不過,話說回來,曾蔭權要是真的當特首了,他對左派的「傲慢」,他對「愛國陣營」的隔膜與疏離,就要改一改,否則,他不得安寧。且不說政治樑子已經結下,就是為官之道也不可傲慢。有人曾問春秋楚國宰相孫叔敖:「處官久者士妒之,祿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為相國有此三者而不得罪於楚之士民,何也?」孫叔敖答曰:「吾三相楚而心愈卑,每益祿而施愈博,位滋尊而禮愈恭,是以不得罪於楚之士民也。」
曾蔭權過往的「政績」,少的就是對本港「愛國」士民的卑與恭。
亡羊補牢,猶未晚也。曾蔭權要學學孫叔敖,此其時也。
柳扶風
太陽報 200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