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載於19期 “監察全球化聯陣” 。今期專題:社會運動的族群戰場
尚有文章如下:
Mother in Motherland 母體的國族混戰 阿靚
論族群矛盾 夏菽
市場經濟、族群矛盾與團結 李雙如
勞動節前後—一有關族群矛盾的思緒 夏菽
專訪外勞組織者RAMON 譚駿賢
外傭運動在香港—訪問亞洲學生協會 阿古、阿丙
尼泊爾建築工人與地盤工會 吳冠君
向新自由主義宣戰 朱進佳
電影「再造人之戀」到組織者 宋治德
基層社工與新自由主義 編委會
做強國夢還是為普羅大眾找出路?──評《刷盤子,還是讀書?》 林致良
書介 “大碰撞” 阿丙
有留意香港經濟的朋友,大概會知道對香港經濟前景的一個討論,是香港的經濟 “龍頭” 是不是已由金融業取代了地產業。當中一個討論觸發點,是本地財閥李兆基成立短短年多的財經公司,便從開始時巿值五百億升至千二百億,升逾一倍。李更聲言金融的回報已遠遠超過地產,香港的地產業不再重要。李的專訪最初登於年頭的信報月刊,同樣內容後來竟登於明報的頭條,這樣的頭條有點怪但卻顯示了媒體對此事的高度關注。加上過去兩年因內地企業到港巨額集資,使香港金融集資額 “超英趕美”,難怪曾蔭權在選舉時以金融港作為施政賣點。在香港巿民再次進入炒股浪潮的同時,內地亦炒風熾熱,有報道指即使大學生,亦有八成投身股巿行列,數字教人震驚。
可在這股炒風背後,大家可有想過內地企業為何這麼吸引?尤其不少本是國營企業的,不過轉為民營 (私營) 數年,便由從前利潤率不高變身高盈利企業,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否真的產生了一批 “點石成金” 的民營企業家?中國經濟改革真的 “釋放” 了民間的創富力,從而達致今天的 “高速增長” 嗎?
就以上問題,一本名為 “大碰撞-中國改革記事2004-2006” 的新書也許對問題的思考帶來一些啟發,這書的作者馬國川是國內雜誌《中國改革》的資深記者和編輯。這書以章回小說形式,記述國內在04-06年發生的連串事件,勾勒出中國經濟改革在這段時間的爭論,作者稱之為改中國改革的 “第三次大爭論” 。**
據作者觀察,今次大論爭的觸發點源於一位專精於財務分析的經濟學家郎咸平。郎的財務分析達國際頂尖水平,就公司治理問題更是國際權威 (曾任世銀顧問),可以憑一間公司提供的賬目數據看出企業運作中發生的毛病。打從01年回國,郎咸平便對不少內地企業進行評論,至03年底,郎把矛頭指向國內幾間聲名日隆的品牌企業,比如TCL、海爾、格林柯爾,其中一篇演講很能帶出郎咸平當時關注的重心:《格林柯爾:在 “國退民進” 的盛宴中狂歡》。該演講重點,是格林柯爾經常收購一些表面業績很差的國營企業,但收購不久,這些企業便取得良好業績。郎咸平指出這是不正常現象,業績轉好不是這麼容易僅花數月便達到的。繼而透過財務研究指出收購過程中曾用上不正當手段,像誇大投資額,或是低估收購企業的資產等。格林柯爾董事長顧雛軍後來因虛報註冊資金罪被捕。 唯以上問題不單出現於企業間的收購,更是國企以MBO形式轉民營 (私營) 時的常用手段。MBO 為Management Buy Out 簡寫,即管理層收購。郎咸平指出中國國企管理層透過MBO 而成私營企業,過程就像一群管理層從打工者一躍成資產擁有者,可是問題是管理層竟同時包辦 “賣買雙方” 的角色,故可透過將國企產業價值嚴重低估以進行賤價收購,結果是國有資產被大量賤買而成了私人資產。中國產權改革遂成了國家資源被集體瓜分的一頓盛宴!要解決國家資源被侵吞問題,郎咸平提出的方案是重返國營經濟。
郎咸平的言論被內地譽為 “郎旋風” ,並引發國內媒體思考,問道: “中國的經濟學界集體失語了嗎?” 矛頭直指一批鼓吹經濟改革、產權改革的經濟學家,其中一個是北京大學張維迎教授。張維迎最為人熟悉的大概是他曾主理北大改革,嘗試將巿場化模式引入北大,最後因強烈反響而不了了之。今次面對媒體以致社會的攻擊,指張維迎的改革主張不過是服務資本家,部份更以張維迎改革主張的幾個特點,像巿場化、私有化,強調全球競爭等而把張維迎稱為新自由主義者。面對改革以及個人的責難,張維迎提出大家應善待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一方面他也承認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可另方面他更強調國營企業資源浪費與流失才是更大問題。指出任何改革方向皆有利有弊,只要整體而言對國家有貢獻最重要,不能因個別國資侵吞而否定整個改革。大有兩害只能取其輕之意,對郎咸平提出回歸國營的方向不認同,因為改革就是為了解決計劃經濟時代的問題。
隨著郎咸平和張維迎的爭論,國內其他經濟學家像左大培,吳敬璉,劉國光等亦相繼為國家的經濟改革作出評論。若郎咸平是改革論爭左方代表而張維迎是右方代表,則更多國內經濟學者是站在兩者中間,他們一方面對計劃經濟年代產生的問題記憶尤新,可又對社會主義的公平理想仍有盼望,對企業、產權改革後的國有資產流失、貧富懸殊問題關注,對特權階級透過政治、經濟權力自肥的現狀不滿。在提出完善巿場、金融體制的同時,亦有學者提出中國更需要政治體制的改革,進行民主化,才能達致真正的巿場改革,巿場、法律、媒體等體制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除了學術上的討論, “大碰撞” 一書後半部花了數節介紹近年國內教育、醫療及房屋改革的情況,教育、醫像、房屋近年被稱為壓在中國農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其中公共醫療私有化,導致部份鄉鎮基本醫療服務缺位,教育和房屋的產業化導致這些基本需要脫離了人民的負擔能力,加上地方官僚以權謀私,本書都作出介紹。實在是認識中國近年經濟發展不錯的入門書。高度推介!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點讀後感。首先,本書是以章回形式將國內04-06年發生的事件逐一鋪陳,讀來較有趣、輕鬆。其次,從作者鋪排對郎咸平的詳盡介紹,可見作者對郎咸平是高度重視的;但另方面,作者對被批為右派諸如張維迎的觀點,手法是嘗試以中肯角度將張的觀點鋪陳出來,當中可看到張對中國改革各個方面的憂慮,結果是我花了些時間尋找更多張維迎的文章。說真的,我本來對張維迎沒甚麼好感,尤其他的經典之作北大改革,聲稱先將教學隊伍巿場化,然後下一步改革中共政權操控的行政集團,一直視之為偽善措詞。可是看到他對國營時代資源虛秏的批評,對國企造成金融壞賑危機的擔憂,又或回顧中國企業經歷數次淘汰浪潮,繼而推斷下輪因全球競爭,大量中國企業將因未能走出低增值模式而結業,從而對中國經濟前景深表憂慮。莫不讓我雖不同意他的 “藥方” ,對他的情懷卻是有些敬重。張維迎提倡私有化,背後問題意識是國企嚴重的呆壞賬,相對本港的私有化倡議者,將運作良好,盈利豐厚的政府部門賤賣,當中是有分別的。雖然這不代表國內所有國企私有化皆動機良好,當中籍著私有化以侵吞國家資源仍是很多的,例如書中提及國內經濟改革元老吳敬璉,因鼓吹 “社會公正” 該被正視而遭媒體集體封殺,這是新自由主義的常見策略,從中可竅見國內改革浪潮下,利益集團以政治及經濟手段掠奪社會資源的同時,亦籍媒體操控扼殺另類聲音,當中體現的大概是改革背後貪腐問題的嚴峻吧!
此外,若回顧去年剛頒布的物權法,若以此書脈絡參照,則可看到反對物權法的,大多是為了社會不公正這實際問題,背後針對的是權力的貪腐問題,透過政治及經濟權力的互滲對國家資產進行侵吞。然而回望去年支持物權法的聲音,大多是把反對聲音簡單貶斥為意識形態教條主義者,糾纏於社會主義理論而不顧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這實在是嚴重的誤導和抹黑手段。唯問題背後是中國既得利益集團越加懂得利用親建制的教授和學者引導民意,香港傳媒如何在報導這些評論時保持獨立判斷和批判分析,實是值得本地傳媒工作者一再思考的!
當看到中國一些優秀的經濟學者不論左右為中國經濟改革的未來憂心忡忡,盼能力挽狂瀾;回看香港卻有人為能在這 “國退民進” 的盛宴分一杯羹而沾沾自喜,把這將中國人民和大地敲骨吸髓而撈上大筆的財閥譽為股神,或信心滿滿的要把香港打造成 “金融港” ,繼續賺其 “快錢” 。香港政府和財閥聲聲心繫祖國,心繫的,除了人民幣,還有其他嗎?香港人,能為中國改革的前路的思考盡一分力嗎?我想,是可以的!比如,有聲音指國內的經濟和法制改革,若沒有政治民主化和媒體的獨立作為支撐,則一切是枉然!那麼,香港是否更需要為政治民主化道路加把勁,媒體更要 “自我審查” 夠不夠獨立、批判,香港人更要為建立堅實、多元而開放的公民社會努力,作為中國改革前路的一個重要參考點。這個,才是真正的 “香港好,國家好” 良性互動。香港人是做得到的!
** 第一次改革大論爭是80年代初,第二次是 89至92,頭兩次爭論以姓資姓社為重點,結果同是以鄧小平講話告終,像提出 “摸石頭過河” 、 “發展社會主義巿場經濟” 、 “發展是硬道理” 等名句。相對頭兩次,本人認為這次論爭意識形態之爭沒那麼重,倒是對發展和社會公正間的討論最突出。例如郎咸平後來發表的一篇文章 “人吃人的中國極待和諧化” ,亦是以社會公正為著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