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早安‧孩子 :【 四 】 呼喚

各位讀者,現在你們正在看 [ 早安‧孩子 ] 結尾篇: 呼喚。

早安‧孩子這系列特輯文章,本來我只是想就九歲女童王梓鈴的自殺事件,綜合現時學童遇到的壓力,向大家剖析一下。 很巧合地,前陣子,我從一位女博客的網誌上看到她一篇文章,是談一些給小孩子閱讀的兒趣小故事。( 點擊觀看 )

該網誌所提及的兒趣故事,故事情節是很兒童純真的,我當時在文章回應如下:

[ 呢個故事老土到想喊咁滯。但唔知點解,呢種看上去三毫子一擔的孩子夢遊小故事,好似有種力量,去喚醒血液裡細胞核中某些沉睡的 DNA,係好有 Ethics 。 ]

讀者們,尤其是第四代至第四代後期的人,或像我這類第三代人,有否曾問過自己這個問題:自己是不是一個潮人?

或可引申再深究,何謂之潮人? 潮人的標準是什麼? 從 [ 潮 ] 這個洪流中自己得到了什麼? 或自己覺得自己很潮,但事實上是否真的是 [ 潮 ]?

[ 潮 ] 這個字,看來是吸引人的,是時代都市人的身份象徵,相信沒有多少個會說自己不潮,或不敢對其他人說自己不夠潮,因為說自己不潮,恐怕會被社會排斥、甚至被醜化,不得了,可能會對自己社會際遇添加污點,在香港,不潮是不行的。

在香港回歸後,香港出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現象,就是集體回憶。集體回憶原意,照理解是一群在特定年齡群組的人,對他們當代或以前的某些事物,因時移勢易,消失了或失傳了,因此要集體地回憶、回顧、和追溯。但很矛盾地,現在我們社會上看到的集體回憶,是普遍由一群年紀很輕的第四代甚至後期的青年發起,而回憶的事物,很多是生活上很普通,或說的直接點,是如家常便飯的雜事。

比較大型項目,如保育皇后碼頭、對一些長久歷史的建築物要求當局進行保育等行動;及小至茶餐廳的咖啡油多士、連民間小吃如碗仔榚、咖哩魚蛋、豬腸粉、或一枝波板糖,也要回憶。奇怪的是,第四代人的成長過程中,應該是香港把上述這些民間文化事物逐漸息微的年代,他們自兒時開始,是少有親身接觸過這等事物,沒有接觸,又為何會勾起集體回憶? 回憶沒多曾接觸的事,會有什麼思潮?他們失去了什麼?

曾有說法,指第四代人是沒有個性的一代。我個人是認同的,但第四代人是因為社會因素,令他們根本沒機會建立個性,從而在回歸後,香港整體政治、經濟在過份急速的轉營下,第四代人說是青年,但是青年也不代表是萬能勇士,畢竟競爭的巨輪也令他們難以透氣。

第四代人在回歸後,從第三代和第二代人的社會經歷中,得知原來以前還是英國殖民地時,香港的生活環境,很大程度上是優勝於回歸後的,於是也有說法是新生代人期望 [ 保殖 ] 。保殖是指保留殖民地時期的風采,在第四代人眼中,第二和第三代人是成功的,如果自己早出生便幸運了,起碼不像現在一街都是大學生,以畢業證書多鬥多來評定可否找到工作。 找份工作已是無比挑戰,而找到了工,也得要有輝煌成就才是 [ 合格 ] 。 單單有飯吃是沒用的,要才俊,而才俊的標準,更是高處未算高,總之越高越好,但能否達到是閣下的問題。

在此特別提及第四代人的原因,是仍在兒童階段的第五代人,在約數年後,會很受現在的第四代人影響。簡單算一算,現在的第四代,即是數年後,正是未來出生第六代人眼中的大前輩,道理和現時的第四代看第三代和第二代如此類推。這道理只是很簡單的便可推算出來了。因此,看現在的第四代人,可以某程度上推測第六代人的形態,第四代人將是第六代人的父母;正如現在的第五代兒童,大部份是我們第三代人的子女。解釋得再清晰不過。

近年在新聞上,看見的青少年問題報導,其程度是十分教人汗顏。有十三、四歲的少女 ( 我會稱為中童 ) 的女孩,未婚懷孕,並秘密地誕下嬰兒,可以毫不考慮地把之棄掉,甚至弄死、當垃圾的拋棄。 也有年紀只有十四、五歲的少男少女, 可以齊齊在家玩多人集交性愛遊戲。 有少年以極度暴力把其他同齡的弱者欺負、甚至有少女童黨把弱勢女孩施行近乎強暴的迫害當眾脫衣、並拍上短片再張貼上網任人欣賞,還有更多的非比尋常校園恐怖暴力事件,說之不盡。

我幾乎可以肯定,若果香港是容許市民購買實彈槍械,相信上述的暴力事件已演變成集體槍殺或更嚴重的勾當。

自殺九歲女童王梓鈴,她選擇以她同齡不應理解的上吊, 來痛苦地慢性結束自己生命,她正是我們社會的第五代人。 如果我們的成人世界,認為恆生指數和才俊投資是未來社會曙光的話,抱歉,在我們大人還有生之年,第五代人很快便踏入青年期,更是社會新一代的人力資源。我明白香港人喜歡在遇到一些稀奇的新聞事件時,會戲劇性地來一個哲學分析、或心靈清湯安慰。 這只是令我們大人世界自己認為有一刻的感覺好一點,但是否真正願意面對問題,老生常談,不面對的還是不面對,當有社會問題浮現時,會有常見的學者學論一番,但問題仍是膠著。

回說在兒時的悶蛋兼肉麻兒趣小故事中,說的是 [ 倫理 ] :我在中學時 ,八十年代初的天主教學校,有一科是 [ Ethics : 倫理 ] 。倫理科所教授的,沒有教科書,也通常沒有家課,只是由老師解說何為生活的倫理。在此希望讀者容許我稱呼老師,而不是現在時興的 [ 教師、 教職員、導師 ] ;因以常理來說,教授別人知識的,是老師,老師已是最簡單尊重的正統稱號,無須硬分開什麼教師、導師。 培育下一代智慧的,都是老師,這與潮與不潮沒有關系,不要把以為很潮的扭曲觀念當為潮。正如我打了你一巴掌來發洩,我不能說因為我很潮而打你兩巴。

現代的孩子世界,是沒有天真這個形容詞,只有評為笨或精靈,夠古惑的便是醒目,醒目是前途象徵;缺乏父母兄弟友愛的觀念,只在乎誰能提供著數;信任、原諒、尊重,是建基於有多點零用錢多點名貴手提電話多一部遊戲機。 現代孩子普遍懂得分開 [ 大陸厘、新移民草根、你爸爸做啥職業、你有無工人 ] 等超乎年紀的階級觀念。

我在 [ 模具 ] 文章中也提出這個現代孩童異常價值觀問題。 不過,當我們在抱怨孩子為何不能入選拔尖,不能每天可啟很多智,及孩子為何好像 [ 落後於尖子大市 ] 之同時。 我們作為家長的,期望孩子是自己未來的救星,但究竟我們整個社會,又怎樣雕塑這群初生之犢?

王梓鈴事件,我個人認為是社會冰山一小角,是一面明亮的照妖鏡。 作為其他孩子父母的,或許這一刻會認為自己獨善其身,因為大部份家長總以為自己指導子女的方向是正確的,是神聖的,已傾盡心力把最好的給予他們,投資回報是指日可待。

第四代人是沒有安全感的一代,也可以說是很無辜的一代。第三代人在下已在 [ 世代眼中釘 ] 系列文章談過,第三代人是幸運的一代,但也正因為先享有幸運,到回歸後的急速變遷,而形成意識形態扭曲,第三代人是很有問題的一代。從這個不健全的歪曲第三代人所培育的孩子,現在正是九歲至初中的一代新鮮青少年。要在有問題的一代人樹立健康的價值觀,很弔詭地,其實在第三代求學時期,香港的中、小學是殖民政府管治的,應該比現在的愛國愛港情懷政治正確等,來得開明才是。客觀地說,第三代人心底裡是有正確價值觀的,但在 [ 早安‧孩子 :四: 不敗 ] 一文中說過,經過回歸後當局管治的不濟、經濟異常轉型等惡性競爭下,第三代人是有著一股從心底裡滲出的寒流恐懼。

恐懼,可以建基於自身財富、工作前途、及對未來日子的冀盼。內心存有這種當見到自己物業嚴重負資產、時刻擔心被裁員、或預計到所謂強積金並不能妥善為年老生活提供著落的恐懼時,最後的籌碼,相信就是自己子女。一廂情願地認為把最優質的養份奉獻給他們,成為尖子便是日後才俊的基石。 但也要注意,香港的所謂拔尖,是真的拔尖,還是把學童明星化、營造一些教育界既得利益者、甚至當局的所謂 [ 二十年來最好 ] 表面繁榮景象?

我們的大人世界,致力為自己未來建立烏托幫,也認為自己已為孩子築起美麗城堡,但似乎有更多家長並非呼喚孩子真善美的一面,而是不斷地把自己奇詭的妄想,一層層地為孩子加添痛苦。

很多家長常抱怨學校沒水準,當局教育政策不濟事,但有否認真想過,我們這個大人世界究竟有否出力令社會美善,還是多一點的拔尖、多一點無聊壓力、多一點輕視挑剔、多一點爭相成為星級父母,令有這樣的父母市場,便形成這斯的醬缸局面?

香港式醒字派標準的父母通常有以下特點 :

[ 喂喂喂,點先;喂有無買乜乜乜果隻呀,嘩升好多啦,哈哈哈!梗係醒架嘛,車!街外錢街外錢,話之通脹啦,搵得來駛得去架嘛,樓市而家好貴喎,梗係唸緊啦,大佬成個開呀有賺 …哈哈哈 …]

[ 亞仔,快 d 啦快 d 動作快啦,要成張檯,快快快,霸成張啦梗係,擺個袋落去啦,唔係人地坐落來架…]

[ 仔呀,你睇晒今日買俾你果幾本英文書未呀,下?未得,拿!唔好同我講未得! OK ? 我要得!係得,Never failure ! OK ? Go for it ! OK ,you understand me ? 知唔知我同你講咩呀,understand 點解呀…. 係喇,係 understand ,good 。 跟我讀下…拿,呢度咩生字呀 …]

[ 亞女,點解!點解!點解你今次失敗呀? 我唔要 B !我要你 A ! 你得既,知道嗎!點解要 A 呀,你想學大陸仔大陸妹呀? 你唔同架!你係咪想咁呀?下? 我同你講左幾多次! 見 Miss 要有笑容架!Miss XX 佢好睇你架! ]

[ 亞仔,呢個新款架喇個電話, 3 G 架,你同學都無啦。 係呢,學校今個月有乜野比賽可以參加架,咩獎o黎架,係咪校長親自頒獎架,其他果 d 唔好去喇,校長果 d 至參加啦,我睇睇個 List 先,你…今個月有兩個獎,下個月呢,唔好話我聽無得攞獎呀。來來來,飲湯啦,你同學搵你我同你推左喇,飲湯,陣間著下對新波鞋,八百幾蚊架…]

…………

早安‧孩子 特輯全文完。 有網友說,在下文章填補了市面媒體的不足。在下特此向所有讀者深表致謝。外界媒體少有真正談及這些題材,皆因市場問題。我以前是新聞從業員,這點我是明白的。 老土點說,現在我希望在沒有任何市場因素影響下,盡我所能,談得多少就多少,做得一分就一分,某程度上,我已把寫網誌視為一項另類新聞工作。

陳大文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