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一百多年前以有採礦業,以露天式採石礦較多,而洞穴式開礦較著名的有大嶼山銀礦洞。由1886年開始,初時是以鉛礦為主,後來發現銀礦,吸引了更多人到梅窩採銀。銀礦洞在當年的礦業公司管理下,曾使用大量現代化設備,每日可處理40噸礦石。可惜因管理不善等問題,在1896年停產。而在60年代因遊人在廢墟礦洞內發生意外,礦洞入口被政府封閉至今。
另一間算是香港最大規模洞穴式礦場要數馬鞍山區了。這礦場於1949年正式開採,曾僱用的礦工人數多達六、七千人,黃金時期是五十至六十年代,出產包括鐵礦、磁鐵還有磁黃鐵、針鐵、鈣鐵榴石及黃鐵,其間引入日本技術,高峰期年產17萬噸鐵砂,最後由於業內競爭加劇,在1976年停產結業。
礦場在七十年代結業後一直封閉,其間間中有遠足人士進內探索,但由於荒廢以久,內部不少安全裝備腐爛,加上礦場面積大,四通八達有如迷宮,探索人士必需有充足的洞探經驗及裝備。
走進礦場內,通道約可以兩人並排而行,地上有礦車的路軌,四處積水,有些直井更以形成地下湖,但有些卻是百尺深淵,失足跌下,必死無疑。
在礦場的辦公室,遺有少許當年礦工的用具,但可惜也有不少東西被破壞,如地圖、工作日誌等,當年這裡除了小型人手推礦車外,也有大型機動車,但現在只餘下路軌。另外也有些礦洞水深及腰以上,要以小艇前進。
除了人們留下的東西外,大自然也開始接收人類放棄的地方,牆壁上滿佈苔蘚植物,在地下河、地下瀑布的帶動下開始有小魚小蝦,而蝙蝠更是常客,相信在無人類影響下,這裡將會變成小動物的樂土。
除了馬鞍山區外,香港的洞穴式礦場也有很多,如針山、邊境的蓮麻坑、青山、大磨刀洲及一些分散的小型礦洞。
最後提醒一下,礦場或洞穴探索都比一般荒野廢墟探索危險,除了要了解洞內及土質結構是否穩固外,空氣亦是重要的一環,因為有一些礦物會釋出有害氣體,當洞穴封閉多年後有害氣體就會積聚,吸入後可能會致命,所以除了一般裝備外,手提的氣體探測器也是必需的,不過只要小心行動,裝備充足,礦場或洞穴探索的確會令你有更深刻豐富的體驗。
註:所有相片為荒凝止息所拍攝,絕不會轉載偷相
荒凝止息
從九龍寨城到軍艦島,再由冰島回到南丫島,荒凝止息致力於研究及以傳統拍攝方式記錄本土荒廢之地,近年遊走於世界各國,與外地研究者交流。更開設 facebook 專頁,與同好分享作品。正如本會宗旨「以傳統攝影觀察人類放棄的空間,捕捉浮遊於箇中的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