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小就聽人家說老外特別友善,在路上就算遇見不認識的人,也都會點頭問好。後來首度出國去到西方世界,發現傳聞果然不虛,雖然一條大街上頭不是人人隨時都做好和人人打招呼的準備,可是他們確實要比我所熟悉的中國人友善。可是我小時候還聽老師說過,從前孔子教人,坐在車上,要是行經路段碰到三或三個以上的路人同行的話,乘客就得下車向對方行禮致意。老師說,這就是禮儀之邦的本來面目。這條聖人古訓和今日海外聞見,一加起來,難免又要陳腔濫調地說一句「禮失求諸野」了。
但是,事實當然沒有這麼簡單。現實一點好不好?孔子的年代,坐車的是有身份的人,數目極其稀少;而路上遇見三個人同行的機會也絕對不能和今天相比。你今天要是在車上一看到三個人走路就下車對他們行禮試試,這不是神經有病嗎?交警肯定拉人。
同樣道理,所謂「老外都能友善」這類說法也是經不起推敲的,至少我就沒在紐約這樣的城市看到過有人不停四處say Hi。道理很簡單,人口密集的程度決定一切,人滿為患的所在,時間壓力緊張的地方,躲人猶恐不及,趕路就是王道,誰會像美國南方那些鄉巴佬似的,動不動就停在街上和陌生人聊兩句。想我泱泱大國,別的不敢認第一,但論人多和心急這兩樣,還真沒有其他國家可以比肩。所以我們中國人不愛打招呼,是有基礎的。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我們在國外走進一家飯館或商店,而堂倌店員向我們招呼道好,我們卻冰冷地沉默以對,這就是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情況了。首先,這不是大馬路,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其次,人家是有對象地打招呼,是把你當成客人,和你有一定的關係(即使這只是生意交易的關係)。在這種情形下還不回應,豈只失禮,簡直就是不符人之常情。這一點,正好也是國外商家最詬病中國遊客的一點。這是不是因為我們打從心裏瞧不起非我族類的異人,不屑和他們客套?還是反過來,我們過於害羞,甚至自卑,不想和洋人有過多接觸?
其實只要在神州大地走上一圈,那些不 懂中國特殊國情的老外就會發現,中國遊客就是中國人,平時在家如何,到了外頭就是如何,對內對外一致平等。沒錯,很多人在國內就很習慣進店不打招呼,視侍應和店員如無物。我曾經以為,這是當代中國社會權力結構的表現,就和低級公務員看見高官要低腰打哈,公司職員一見上司就「總」前「總」後,而在上位者則可以挺着肚子當他們不存在一樣;是我們進來花錢的人做老闆,你這個服務員算老幾?我憑甚麼要多瞧你一眼。
可後來我漸漸發現,原來很多服務業員工的客氣禮貌也不是真心的。他們的招呼往往沒有音調變化,語氣一如衞星地圖的導航人聲;他們的笑容更糟過皮笑肉不笑,是誰也看得出來的交差。再為心靈脆弱,民族自尊感太盛的人說一遍:國外服務業人員也不見得對你很真心,那畢竟是工作。只不過我們這邊往往太假,假到他們連裝都不用裝。我總是在大陸的商店看見店員的頭抬也不抬,但隨口就是一連串我從來沒聽清過的台詞,比如說「歡迎光臨,請尊敬的貴客隨意選購⋯⋯」。就和百貨商場和超市的廣播似的,偶爾還要帶點台灣腔,那句「歡迎光臨」要拉高三度一個音階地唸出來。我又老在大型餐館門口遇到一行女子對人鞠躬,然後制式地背誦一段她們在開店前集會訓話時被錄進大腦的熱情語句。坦白講,假如你常常受到這種從活人變成機器人式的服務生的服務,久而久之,你又怎麼會想友好地對他們來一聲「午安」呢?
那就像是各大城市地鐵廣播開台那句「尊敬的乘客」,其實你知道他們從來沒有尊敬過你;又有點像天橋上頭那些不知道真實作用有多少的口號標語;一切都是表面,一切都是行話。既然沒有人是真心的,何不乾脆回到最赤裸的真實,我進來是花錢,你不必廢話。
原文刊在飲食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