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同時刊於TourisMan.hk之Facebook 專頁
兩大主題公園先後宣佈加價,其原因不外乎營運成本上升、周邊競爭激烈等這些陳腔濫調。兩大主題公園仿佛在上演一場 「價格戰」 - 非一般所指競爭者之間互相減價爭取市場佔有率,而是反過來互相加價。近年兩大主題公園的「加價戰」更趨激烈,當中一方先讓另一方公佈加價後再緊隨其後宣佈加價。
一般人認知中加價便可增加收入,然而兩大主題公園在不斷加價的情況下依然出現虧蝕和入場人數下降。為何加價未能達到預期目的?
經濟學看加價
站在經濟學角度,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Unlimited wants)但資源是有限(Limited resources)。簡單點來說人是貪得無厭,總希望「物超所值」。但現實中很難做到,一分錢一分貨呢!所以當人的貪得無厭遇上有限資源時唯有後退一步,至少做到「物有所值」吧。顯然兩大主題公園都未能做到,故此每次加價總惹來怨聲載道。更重要的是主題公園屬奢侈品,即是其需求為高彈性(Elastic demand)。簡單點來說,你不去主題公園對你的生存是沒有太大影響。覺得貴 、物非所值,不去便罷了。再不是就找些取代品,君不見大家都說寧願花多一點點錢回「家鄉」更化算。特別是現在的廉航如雨後春筍,去旅行的成本大大降低。加價的結果?當然是得不償失!
此圖便說明了高彈性(Elastic demand)商品加價帶來的影響,價格上升帶來的利潤遠低於需求量的下降(圖:Pronk Palusades)
當然,現實和理論是兩碼子的事。兩大主題公園有恃無恐的不停加價,當然有其原因。他們看準了旅客長途跋涉的來香港旅遊,就算多貴都不會不來吧!這又是牽涉到另一些經濟理論和心理作用。簡單點說就是橫豎都是去旅遊、橫豎都已經花了一大筆錢去買機票住酒店,「唔爭在」啦!加上旅客不是經常到訪又不會經常注意香港的新聞,所以加價對旅客來說的影響並不是太大。只要主題公園在加價後給予一點「甜頭」,便可輕易吸引到旅客。所以每次加價罵得最狠的便是本地居民,而往往在加價後主題公園都分針對本地居民推出各式各樣的優惠。
在「港式經濟」下,開源就只有加價、節流就只有裁員減薪。但這兩招應當是「殺手鐧」,不到最後都不應使出。除了這些之外,其實還有很多可能。就如兩大主題公園所言,周邊競爭日漸激烈的情況下加價真的是最好方法?看看其他的主題公園,哪有一個像香港般動輒便喊加價?人家反而在其商品、餐飲、設施上別出心裁以賺取門票以外的收益,這方是長久之策!
加價非金石良藥
個人而言就算兩大主題公園真係逼不得以要加價,亦非選擇這個時間宣佈。海洋公園早前萬聖節活動期間發生致命意外、迪士尼樂園在2018年起暫停其最受歡迎的煙花表現,以上事件都會減低了遊客對兩大主題公園的價值(Value)。選擇在這時間宣佈加價只會是「俾位人入」,網民的反應亦正好反映了這一點。
加價之事已成事實,再多說亦是徒然。現在只好寄望兩大主題公園能夠痛定思痛,好好思量一下虧蝕的原因。多聆聽遊客的意見、多關心職員的需要、多「貼地」點思考,否則再加價亦難以扭轉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