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五常是我經濟學的啟蒙老師﹐我中學唸理科班﹐會考沒有修讀經濟科﹐本與經濟學無緣。某年在家父的書房中﹐找到張五常的舊作《賣桔者言》﹐讀畢驚為天人﹐方知很多日常事物可以用經濟學去解釋。讀大學時更一口氣買了差不多張五常所有藉作﹐他那三卷《經濟解釋》深入淺出地講解經濟學﹐可謂中文經學讀物之寶。可惜近年他的文章了無新意﹐不斷重覆地自吹自擂﹐講風雪月講他玩書法玩攝影多﹐正正經經講經濟學的少﹐於是我漸漸便對他失去興趣。
上次去印度在香港轉機時﹐剛好在機場書店看見張五常的新作《新賣桔者言》。隨便匆匆地翻看目錄﹐看見這本書全部也是經濟學的文章﹐加上既然冠上《賣桔者言》之招牌﹐便草率地決定買下來。不經深思熟慮的決定總會帶來後悔﹐機場書店賣書要付正價﹐回程時去逛旺角樓上書店﹐才發現可以便宜一大截。《新賣桔者言》開頭五分一本書﹐竟然把前作《賣桔者言》的舊文搬字過紙﹐賣桔者言變成混吉者言。
第二部談論中國改革開放﹐那些兩篇文章寫於改革初期﹐觀點現在看起來有點過時。張五常的分析對中國經濟發展太過樂觀﹐只看到改革的好處﹐卻沒有看到只改革經濟﹐不改革政治埋下的炸爆。經濟學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可是張五常似乎看不到中國誠信破產導致的龐大交易費用。
第三部講經濟學定律﹐可是分析寫得太過膚淺﹐而有些定律我認為張五常更是說錯了。張五常批評股票圖表派吹水﹐但他忽略了股市短期上落最終是人為心理因素所決定。當全世界的至基金的電腦也用圖表分析去決定買賣﹐那圖表在絕大部份時間便會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不知道張五常自大學以後﹐還有沒有進修過博奕理論﹐我便上學期剛剛讀過 。他說博奕理論是空中樓閣沒有實際用途﹐但他大慨不知道博奕理論在制度設計中的威力。工資定律我倒認同他的理論﹐可是他講一半不講一半﹐害我讀不到完整推論意猶未盡。
第四部份從觀察日常生活中﹐發掘出經濟學的規律。Freakonomic,Undercover Economist這類書在外國很流行﹐張五常的文章與其比較實屬小兒科。從香口膠說風俗習慣可以減低交易費用﹐但他卻沒有多走一步﹐指出交易費用反過來也可以影響風俗習慣。玊石拍賣過程很好奇﹐我想知過外國的玉石拍賣是否也是同樣運作﹐還是用博奕理論去設計更有效率的交易制度。中國市場的假貨現像﹐那些分析不用讀經濟學都懂﹐他怎麼又不研究吃了會死人的假蛋假鼓油。炒黃牛票的經濟分析有可取之處﹐不過文章寫得不盡不實﹐看完了還不明白如何把黃牛票抄落﹐ 到底老闆可不可以繞過黃牛黨﹐取回價格分歧蝕了給黃牛黃黨的租值。
第五部份講獨裁的遊戲﹐張五常對微軟壟斷一案﹐分析完全不著邊際。重點根本不在微軟有沒在壟斷OS市場﹐而是在於有沒有不公平地用OS市場的壟斷﹐ 去打壓其他市場的競爭對手。張五常長年在中國居住﹐可能他寫文章要附合中國國情﹐不敢正面批評共產黨﹐甚至給共產黨塗脂抹粉﹐說獨裁比民主好﹐實在看不過眼。
第六部份講國際貿易﹐他流於未免閉門造車。日日貿易似是道聽途說﹐我懷疑有沒有經得起驗證的數據。成衣配額的故事﹐我看他是馬後炮抽油水居多﹐他的思維還是停留在貨品鬥平鬥賤的水平。第七部份講中國農村﹐張五常把農村生活浪漫化﹐他好像不知道民間疾苦。就算今天餓不死﹐那明天又如何。留在中國農村生活﹐根本對未來沒有希望。第八和九部份講土地使用和公司合約本質。我認同張五常的理論﹐但嫌文章的理論不夠詳細。他亦沒有解決土地和公司中﹐權力不平衡這個問題。書本兩章講考古講未日﹐屬張五常吹水不抹嘴之言﹐只是勉強與經濟學扯上關係。
這本將會是我買的最後一本張五常的散文﹐他現在的文章給我江郎才盡的感覺。不用錢借來翻翻沒有所謂﹐但付出真金白銀便很不值﹐倒不好買外國的經濟學流行讀物好過。不過張五常始終經濟學教授﹐他寫那硬皮書系列的經濟學課本﹐我還是會照舊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