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新左翼vs大右派 :香港意識新變局

節錄:

社會結構轉向階級極化的危機,但香港領袖仍然信奉二十年前的市場神話。高官首富,不少是十分僵化的老式右派。例如唐英年---他說「只要香港人勤奮,一定會成功」。但不少草根階層「做生做死」也過不了活,更不要奢望子女靠「高投資」的教育脫貧。官商不單沒有調節社會分化,反而經常帶頭加深階級仇恨。

香港社會需要改革,需要基本福利安全網,同時需要「嚴打」濫用綜援,更要有效作出資源再分配,讓勤奮的下一代可以力爭上游,不會因貧窮而失去上進的機會。左翼思想對右傾社會的修正,是注入一些脫貧扶弱、反寡頭壟斷的機制,並不一定是搞福利社會,更不是搞階級革命。可惜的是,香港的左翼思想,近半年單一化地以大班和長毛的冒進形象出現,徒增左右對立,無助化解矛盾。

我半年前訪問過長毛,問他近年有沒有讀理論書,他說他讀原著,近年沒有跟進新理論。他所信仰的,是古老的左派經典,是火紅年代也是過時的鬥爭思想,個人覺得,長毛的那一套,作為建制外的批判聲音可以,作為建制內的改革指南,就難以激起良性互動。而鄭經翰的毛澤東語錄,以及他年輕時代在加拿大為民請命的左傾思想,混雜他本人的財經投資背景,本可以「右」中求「左」,在香港的政治空間中發揮調節角色,但他的豐富感情 (或情緒 )以及「輿論大哥」的心結,往往一句「官商勾結厚顏無恥」就總結了複雜的社會分化。他們的冒升,反而加深港人誤解,以為「思想左派就是破壞王」。歷史的諷刺是,今天的左傾分子,竟與港英時代的「左仔」遙相呼應。「左」的改革動力隱沒在「破壞分子」的形象之下。

摸索左右互動的路線

在香港,「左」是色彩濃厚、意識矛盾、變幻莫測的稱謂。港英時代,殖民政府以「左派」統稱親中人士,有「搞事」、「極端」的貶意;而坊間流行的「左仔」稱呼,意指極端的政治狂熱分子。

但九七回歸之後,那個戴黑膠眼鏡、穿白恤衫的「左仔」形象,已漸漸被港人淡忘。「親中」就是「左派」的講法近年已脫離現實。一來「左仔」已沒有港英打壓,二來「親中」已經走資走出一種右傾形態。不少親中議員、親中商人,現在是全情擁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政界的「左」,其實已是名「左」實「右」。就算說「反左」,也是反對盲目依從共產政權,與所謂姓資姓社的意識矛盾無關。

然而,當左仔淡出,思想界的「左翼」又冒出頭來,以「反官商勾結」之名開始逐漸取得部分港人認同。短髮左仔,已被長毛+ 哲古華拉的浪漫、不羈、搗亂形象所取代。擺在香港人面前的「左翼」,往往激化大右派的反撲,無助「左」、「右」修正的溝通。

全球思想界的「左翼」,近年已經出現翻天覆地的多元化,並不是香港流行印象的「左仔」、「左派」、「左傾」可以概括,亦非什麼「福利主義」、「打倒資本家」那種貧乏的形象可以包羅。

香港的「大右派」需要與時並進,看出市場經濟也有盲點,了解到貧富懸殊最終激發社會動盪;香港的「大左派」亦需與時並進,明白資本主義也能解放人的上進潛能。放棄攤牌、「踩場」,或許更能催生一個更有人性的香港。民建聯與民主黨的迫切任務,是搞好思想工作,在香港左右為難的十字路口,摸索一條「左」、「右」互動的政治路線,否則將愧對香港當下意識轉型的歷史時刻。

馬傑偉
明報

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