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田倒泥現場插上「水耕種植場」招牌,以農業合理化破壞。
二月二十日《壹週刊》追踪報導,新鴻基位於錦田沙埔村的住宅地盤,有泥頭車不斷將地盤泥頭傾倒至林村郊野公園旁邊的濕地及魚塘。本網記者最近到現場視察,發現在新鴻基倒泥點以及北邊另一個被填魚塘之上,都插上了「水耕種植場」的招牌,令人懷疑有人以「水耕」為名目掩飾非法倒泥活動。雖然倒泥事件持續多月,但規劃署要到今年二月才按法例發出禁止倒泥命令,拖延至少四個月,間接令破壞一發不可收拾。
●60000多立法米泥頭 超過9000架次泥頭車
大規模非法填泥的地點位於錦田水尾村以北,毗鄰林村郊野公園。根據航空照片顯示,填泥活動早於去年年中開始,當區區議員和土地正義聯盟先後在去年十月及十二月去信規劃署投訴,指非法填塘已經嚴重破壞了錦田水牛的棲息地,但規劃署要到今年二月十二日才第一次發出「強制執行通知書」。根據現場目測及地圖量度,兩處倒泥填塘面積約三萬三千平方米(即約三十五萬平方尺),倒泥高度平均約兩米,即總共傾倒泥頭約六萬六千立方米。按一轉泥頭車大約運載七立法米泥頭計,總共接近九千五百架次。
二月二十日壹週刊報導了錦田倒泥事件,焦點集中在影響錦田祖墳風水,然而,更直接受影響的是數以十計在濕地棲息的水牛和雀鳥。
被倒泥填塘的土地多由錦田鄧族祖堂擁有,並非個人物業。錦田民選區議員鄧卓然表示,認為今次壹週刊揭發的倒泥事件,與去年十二月牛隻被毒死事件是同一班人所為。他相信,應是土地的租用人與地盤的外判公司傾好,希望賺倒泥頭錢,或者希望藉此改劃用途,而從泥頭的狀況看來,可能不止新鴻基地盤一個來源。
●倒泥處插水耕種植場招牌
記者未能找到鄧卓然議員口中講的土地租用人,但在視察期間,就發現兩處倒泥點插上了同一式樣的「水耕種植場」招牌,分別是「澳洲水耕種植場」和「千葉水耕種植場」。公司註冊處並無兩個種植場的紀錄。
破壞已經造成,但到底誰會為這宗非法倒泥事件負責,仍是未知知數。泥頭車司機?地盤承辦商?新鴻基?錦田原居民地主?議員口中的「土地租用人」?新鴻基地產的發言人回應《壹週刊》的報導指,「極度重視今次事件,並即時停止該地盤所有傾倒泥頭的工作,又表示正研究按合約懲處分判商」。
今次規劃署的執法效率亦間接導致問題惡化。鄧卓然議員表示,早於去年十月已經和民政處及規劃署人員到現場視察,但規劃署卻等到二月中才行動。規劃署回覆記者表示,「强制執行通知書」已於本年二月廿六日到期,接著的四至六個星期會監察,確定倒泥已停止就會發「恢復原狀通知書」,不停就考慮檢控。問題是,就算規劃署日後向地主發出的「恢復原狀通知書」,地主也不一定要恢復至倒泥前的地貌,而「要考慮『合理』、『做唔做到』,不能一概而論」。
破壞環境的代價這樣少,難怪各區的非法倒泥問題愈來愈嚴重。
記者:彬、迪
八鄉錦田地區報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