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非關激進:談政黨政治冷與熱

非關激進:談政黨政治冷與熱

不知何故,香港的政治發展竟成了激進與溫和之爭。這陣子,人們喜愛泛論激進或溫和的利弊,喜歡使用大大小小的民調檢測各陣營的力量消長和變化,然後結論說激進派正在壯大,或主流民意仍是溫和云云。政治成了諸如此類的泛論。然而,泛論就如一面哈哈鏡,它只能映照出扭曲的形象。政黨到底正在倡議什麼政治文化?如何影響既存的政治生態?又有什麼限制和潛能?紮實分析的第一步,該從聆聽開始,從政黨給自己度身訂做的形象埋首。

先說公民黨。最近,中文大學政治系教授兼公民黨主席關信基出版了新著《醍醐灌頂》,輯錄了這幾年來他的政治思索,而書的文字最初是以家書形式定期向黨員發出的。關教授豐富的學養識見,讀者可以輕易在頁紙中間印證,不必我在這裡多談。倒是《醍醐灌頂》一書的封面甚具啟發性,有助回答上述問題。

封面是一幅雕塑的照片,該作品名為《智慧之泉》,造型是這樣的:一個少年左手拿著書本專心閱讀,神情靜穆單純,同時,右手往自身已給割開了的頭頂倒進清水。這既像徵冷靜的思考,也很好地形象了公民黨的政治靈魂。問題是,在這躁動的政治世界中,冷靜思考如何可能?這當然不是指避免價值判斷和政治行動,而書中《現實和理想》的那一篇,關教授作了生動的演繹。政改一役, 「現實」和「理想」彷彿成了一項根本對立。和公民黨一樣,作者認同政治實踐應該講求價值理想,但同時,作者不斷提醒黨員和讀者,現實主義的主張中,那些無法率爾否定的強處。就是說,在擇善固執的同時,也得誠實地弄清楚對手主張的好處(侷限則是十分瞭解吧),甚至比對手更為清楚瞭解。因此,冷靜的思考不是放棄熱情而是強調節制,即準備一壺可以讓理想燃燒得更猛烈更具果效的清水。

當然,水太多或會澆熄熱情。反過來,市民身體若過於冷感或節制,便不會行動,當務之急便是「潑火」。走筆至此,得說說社民連。想想他們的文宣吧,都是那麼的憤怒。跟《醍醐灌頂》形成對照的造像,是那種社民連式漫畫人物:憤怒的五官,接駁上一副準備行動的身軀。也許你會問:不怕喪失理智嗎?當然不,因為憤怒本身就蘊藏著某種理性(Reason)。精神分析學告訴人們,憤怒意味著:某個人認為重要的秩序受到侵犯。就是說,一個在你跟前怒火中燒的人,同時也是向你展示什麼是他最為執著和看重的事情。放在政治領域,與其說某政團正在鼓吹憤怒,倒不如說是在建構一個香港人應當為之執著和看重的政治品質。如不達標,則形同侵犯, 「可恥」遂成了批評的關鍵。在這股政治文化中, 「義」和「憤」交纏互生。

當然,澎湃的義憤激情叫身體無法放鬆,削弱察覺週邊世界的感知能力,難以清醒,這就需要一壺清水。但有趣是,現實中公社兩黨的關係既合作又競爭,而以上分析卻指出了政治文化上互補的一面。我深深知道,在充滿偶然和變數的現實世界,說要把冷靜之思和道德義憤等積極的政治元素發揮得恰到好處,真是談何容易呢!只是,沒有答案總比泛論為好吧,是嗎?

明報副刊世紀(19-08-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