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香港視藝界,除了自學和修讀校外進修課程的一群本地藝術家,留學海外後歸來的一群亦是活躍份子。當中七、八十年代回港的他們引入西方藝術潮流,當中不乏進動本地裝置藝術、表演藝術和混合媒體的關鍵人物,為本地視藝發展起積極作用。香港在九十年代仍然少有培訓藝術家的大專學院,大部份活躍和重要的藝術家都來自中文大學藝術系(註1)。不論因應創意工業的提倡或是美術教育的改革,大專水平的視覺藝術課程和學院都明顯增加。相對於分別為知識型經濟的創意工業培育新一代人材的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和城大創意學院,自2000年香港藝術學院成立(註2)和嶺南大學哲學系開設視覺藝術課程,及後浸會大學於2006年成立視覺藝術學院,這些都標誌著本地培育的藝術家將明顯增加。在可見將來,本地視藝界也許會進入「學院時代」─各藝術家的創作反映著不同學院的藝術取向、標準和風格。
香港藝術學院畢業生近作
由於城大創意媒體的畢業生多向電影、廣告和設計等創意工業發展,加上浸大的視覺藝術學院只是初成立,所以筆者認為香港藝術學院與中大藝術系是現時本土新晉藝術家的主要生產基地。無獨有偶,最近幾個展覽都是「清一色」藝術學院同學或畢業生的聯合展覽,如「默默密密」、「“撞”藝展」等。藝術學院雖然有自己的展覽空間─「白管子」(註3),但其狹小得只有一道走廊多的空間自然無法滿足同學間的展覽需求。也許因著地理差異,加上同學有著不同的經濟和學習背景,較多藝術學院同學熱衷於自發地籌備展覽,積極尋找發表機會。除了一向展出當代藝術的展場如藝術公社、1A空間、Para/Site藝術空間之外,筆者在近年流行的商場和咖啡室展覽中,都不時發現他們的作品在展出。相對而言,中大藝術系的同學較少自組展覽於各展覽會場,或只會集中於中文大學校園內展出,削弱了觀眾的覆蓋面。於是藝術學院的畢業生和同學的活躍度明顯高於中大藝術系。
其中哥德學院展出的「默默密密」(註4)和1A空間展出的「“撞”藝展」(註5)都是全部展出藝術學院畢業生的作品。
兩展覽分別為「策展導向」和「無主題式聯展」的展覽方式,作品風格和藝術取向雖然各有不同,但都能概略地反映了藝術學院的風格。總體上,相對於近來活躍的中大畢業生的作品(如:黃慧妍的日常物複製紙品和水彩作品、林天慧的繪畫和羅玉梅攝影併貼),筆者感到藝術學院畢業生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色彩艷麗鮮明(其至有時傾向POP的用色),比方譚家榮(TAM Ka Wing)的「紙皮盒床」形立體作品、徐可之(Coco TSUI)圖案化的塑膠彩(Acrylic)畫作、周凱兒(Kirsty CHAU)的頭像水彩紙本和陳美軒(CHAN Mei Hin)的紡織線、陳素儀(Pauline CHAN)的肢體作品,當中的艷麗色彩都源於使用現成工業材料,如紡織用顏色線、有色不透明塑膠膜和人造仿真皮草等。這些現成「原材料」的色系如半透明色彩、粉色和瑩光色彩,都是工業時代後才發明和產生,本身已是現代社會的一種時代特徵。再者,他們對視覺造型的注重,作品形式悅目而且親近大眾,別於中大藝術系的思考性(sophisticated)和觀念型(conceptual)作品。
七、八十年代香港曾流行攝影寫實的畫作和水彩作品,代表人物如司徒強、江啟明和游榮光都展示了藝術家的高超描繪能力和運用媒材的技術,其後水彩作品已少在形式上有明顯突破,亦少在本地當代藝術展覽中出現(註6)。「“撞”藝展」中周凱兒的水彩作品,脫離描繪性的方向,以闊大筆畫和濕潤滲化的水彩繪畫頭像。不同於Merlene DUMAS水彩作品(註7)中多層次的滲化效果,大色塊產生凝聚而不發的動勢,反而讓筆者想起嚴培明(註8)和Francis BACON。
謝諾麟(Laurence TSE)的錄像作品源於他對日常生活內容的重複,感到這重複的厭悶,對其反思和反應。這件裝置作品,以面向天花的電視機和投射白牆的投映機同步放映上落樓梯的雙腿。其影像展示上落樓梯的活動,讓筆者想到何兆基一系列重複身體動作的作品,以及Vito ACCONCI於70年代進行的「上下踏步」的行為作品(註9)。於筆者而言,謝的作品没有像他們般指向對行為的沈思,卻代表在新時代下以流動影像作為我們對生活和外在世界的感知方式,是一個「寫實」的作品。
「默默密密」展覽中陸貞元和「“撞”藝展」中謝諾麟的作品微妙地展示了現代人對重複、複製的「習慣」,對原物的「仿製」─保留偏差,取以積極的態度,樂於在重複中的微細變化和差異。他們的作品啟發了我問自己,何以對日復日的生活保持敏銳,要樂於「重複」的「平淡」或是勇於打破「重複」的生活。
學院時代
當何慶基重申九七年後本地藝術創作趨向內歛─對私人空間的關注(註10),筆者則嘗試在這「內斂」間尋找差異。從作品間的思考深度和方向,視覺造型上的美學考量,都發現不同學院培育和提倡著不同的藝術風格形式,讓這個彈丸的香港容納多元的藝術取向。隨著不同的藝術學院增加,更多本土藝術畢業生投入創作和展覽活動,本土視藝發展可能從過去「畫會」和「藝術空間」為集結點,轉向「工廈藝術社群」和「學院」。
註1:中大藝術系前身是新亞書院在1957年成立兩年制的藝術專修科,1959年發展成四年制藝術本科課程。1963年新亞書院為成立香港中文大學書院之一,藝術系成為當時首個提供視覺藝術專上教育的學系。
註2:香港藝術中心於2000年將教育部升格為藝術學院,名為「香港藝術中心藝術學院」。學院於2006年1月易名為香港藝術學院。
註3:「白管子」乃香港藝術學院的畫廊。其前身名為藝術學院教學中心畫廊,於2001年成立,座落東城大廈。它為有志投身藝術領域的純藝術系學生提供良好的機會,分享及展出他們的作品與思想。由2004年5月起,畫廊會遷移於香港藝術中心十樓,繼續提供藝術創見者一個獨特而有趣的展覽空間。網址:http://www.whitetube.org
註4:「默默密密」為香港獨立策展人協會策劃,展出於香港歌德學院歌德藝廊,2007年1月26至2月16日。策展理念詳見,http://www.aaa.org.hk/mediaImage/C36764E3-6E92-46E1-93EB-483684AEAA99.jpg
註5:「“撞”藝展」:謝諾麟策劃,展出於牛棚藝術村1A空間展,2007年1月24至28日。
註6:筆者印象中,大部分仍活躍的當代水彩畫家,如陳啓賢(K.Y. CHAN)和關錦茵 (Diana QUAN),都多在與設計和插畫相關展覽展出作品。
註7:DUMAS, Merlene 作品圖片參考,http://images.google.co.uk/images?q=MARLENE+DUMAS&hl=en&sa=X&oi=images&c...
註8:嚴培明作品圖片參考,http://images.google.co.uk/images?svnum=10&hl=en&q=%E5%9A%B4%E5%9F%B9%E6...
註9:ACCONCI, Vito. ‘Steps: Stepping-Off Piece’, 1969 ; ‘Step Piece’, 1970. 作品圖片參考,http://www.rovetv.net/images/va-stepping-off-lg.jpg ; http://www.rovetv.net/images/va-step-piece-lg.jpg
註10:何慶基:「默默無言」,信報,2007年2月23日,頁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