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仞姿 跨媒介創作鍊歷的三十年 (1975-2005)探索性的回顧雙展
第一部份
迴‧顧
展覽日期:2006年11月1日 至 11月29日
(蔡仞姿與黎肖嫻的對話)
地址︰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牛棚藝術村14號1a空間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日,下午2時至8時(逢星期一及公眾假期休息)
第二部份
又,物聚
展覽日期:2006年11月11日 至 12月23日
(策展人/研究員:黎肖嫻)
地址︰香港上環普仁街4號地下Para/Site 藝術空間
開放時間:星期三至日,中午12時至下午7時(逢星期一、二及公眾假期休息)
座談會
蔡仞姿跨媒介鍊歷的網絡透視: 藝術評論、藝術史、藝術創、教育、策展的對流潛力
日期:11月25日 下午2時半至4時半
(蔡仞姿及經驗藝術家、評論者、教育工作者、策展人的對話 / 黎肖嫻主持) (英語為主+粵語)
封面–蘇恩祺作品展
日期:2006年11月17日至29日
地址: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66號 香港中央圖書館2-3號展覽館
時間:上午10:00至晚上8:00
日期:7.12.2006-1.1.2007
地址:地鐵油塘站
時間:早上6:00至凌晨1:00
那天突意走到中央國書館看蘇恩祺的展覽,藉此與蘇小姐見面。到了展場,才知道沒有開幕,藝術家也不在場。當時筆者才想起蘇小姐從來不喜歡開幕,亦不喜歡參加藝術圈內的社交活動,所以筆者亦好久沒有見過她。
是次展覽是藝術推廣辦事處主辦的「藝遊鄰里III」的展覽系列之一,展場佔中央國書館全個展廳近半的空間,對一向製作大型裝置和雕塑的蘇小姐是合當的選址。不過眼看展覽內只有數十個圖書館書架置於展場中間,架上放滿封面以不同色彩包裝的書本,表現了蘇小姐一向簡單用色的手法之餘,缺少了一點Dramatic的燈光,作品整體的張力還是薄弱。從創作理念而言,因為多數藝術家都只會使用這個展廳而不戈關注它和建於在圖書館內本身的意義,所以筆者喜歡如此少有的針對圖書館的Site-specific(場地特定)作品。一本本包上不同鮮艷顏色的書本,整齊的放在架上,把書架和書的功能性之外想像成一件雕塑。從書的類型、包裝用色、書架陳設都給予筆者一種關於「制度」(Institution)、「統一標準」(Standardization)的隱喻式提問。
Para/Site藝術空間自2002年起都找來於80年代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作研究為本的香港藝術家回顧性展覽。(註一)在過去的回顧展中都以相當的文字為觀眾提供一個藝術家的創作年表,呈現一種線性的發展歷程。然而現在正展出的蔡仞姿回顧雙展則多以作品、相片和影象為主,以幾件關鍵作品(註二)呈現蔡氏在三十多年藝術路上的主要創作課題。相比剛過去由1A主辦的關晃回顧展覽(註三),在沒有(或不明確)策劃人的情況下,三十多年的作品近乎以時序式的展示方式,表達藝術家創作上的風格的線性演變進程。雖然覽場刊中有藝術家自白,讓讀者了解各時期風格構成的原因,但在整個展覽中似乎未有為風格間的關聯提供更多的參考和分析,表現了一種「藝術家為本,作品自行發聲」的展示文化。反觀蔡仞姿的展覽中,形式相近但創作年代份不同的作品被並置展示,或以相片和重造舊作來展示蔡氏過去三十年的創作中幾個核心課題─對「中華」(文化)的關注、在不同環境和空間上的實驗性裝置和表演,以及用攝影作紀錄的幾個觀念性創作系列)。同場展出的重造作品的和播放過住表演的錄象,都展示了作品如何透過是次展覽被「再闡釋」(re-interpret)。這點說明了策展人的參與成份,亦為對蔡仞姿作品的理解提供一個切入點。
於我而言,蔡仞姿的書叫人沉重,蘇恩祺的書則顯得蒼白。
書本包上鮮艷的封面,红的、綠的、紫的都像書店內的要吸引您打開。看膩了封面包裝的俗艷之色,它們都是同樣的單調,各自的「面孔」都是蒼白,沒有個性。它們在書架上,就像工廠內的員工,等待工作命令,您要打開它,它們才有存在的意義。如果書整齊的不動,艷麗的封面沒有掩蓋書架間像墳場一樣的死寂。這是蘇恩祺的書
一本本的書向上叠。向下的地心吸力讓我知道這一棟書有一份重量。沉浸在玻璃箱內的書,你能清楚看見書脊下的各個名字,明白它們的不同「身份」。氣泵為它們提供空氣,於是它們在呼吸。因為呼吸,因為氧氣,它們也像人一樣會腐化,在緊狹的玻璃箱內讓人觀賞它們的「死亡」。這是蔡仞姿的書
她們各自展示了書的一種歸宿,一個終點,一個至少會在我家書架上的樣同命運。不過作品亦為觀眾提供一個隱喻,一個對文化,或制度,或生活的隱喻。
註一:何慶基強調他的展覽不是回顧展,見:http://www.para-site.org.hk/events/20041105oscarhoc.htm
註二:作品包括:《由六月到十月》 (1993);《思前想後》和《沉溺》等。
註三:「關晃回顧展」,1A空間:2006年9月23日至10月21日;藝術公社:9月23日至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