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盛夏時節,總令人聯想到陽光與海灘,活力與朝氣,以及只屬於莘莘學子們的暑假。對,炎熱的盛夏就是屬於風華正茂的年輕人。於是年輕的實驗劇團—盛夏劇團(成立於2007年) 及一群年輕的藝術工作者(包括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和學生)便趁這個充斥著青春氣息的盛夏裡創作出《青春還盛夏了什麼?》,為自己留下一段青春印記。
歷時2小時的演出共分26幕,當中除了舞台演出外,還加入錄像、電子音樂、文字和相展,令整個演出更多元化。表演的內容明顯地是來自演員們對青春的感想和觀察。對比起該劇團年初的演出,以快樂、煩惱、回憶作主題的《再找》,是次演出的內容顯然更有深度,沒有繼續停留在字形上(找字加上一撇變成我字、有和冇之間的關係是一加一)大做文章,大抵是因為青春對於這群年輕人來說是更貼身,有更多和更深刻的思考。
順手拈來,欠深入思考
儘管如此,那些來自「台前幕後所有工作人員」的感受還是green(青蔥)得很,每幕的內容多是取材自城中一些熱門的話題和年輕人的話題,例如《五模戰隊》中提及了0靚模現象和港姐、《通識精華一級補》便包含了通識、補習、考試和輕輕提及過香港的地產問題、《費吹書展》更是開宗明義說剛舉辦的書展,甚有順手拈來之感。另外還有一些演員的感受,例如《點解?》便帶出演員對為何只有有天份,或是俊男美女才有資格做演員提出質問。
到演出的後段,表演內容變得較具深度,雖未至於在談論什麼大道理,但開始放眼於大畫面上。《從八九到八十後》便涉及年輕人和六四事件的關係(雖然也是社會熱話)、《青春女探2010》由一名女演員重新演繹1978年的舊歌青春女探,有點承傳上一代人已逝去的青春的味道。
當中《字花》一幕雖然也有一些較深入的探討,卻是最令人失望的一幕。整幕由3名女演員各執一本字花,輪流朗讀字花裡一段文章。選讀那篇文章,相信除了因為那是出自年輕編輯之手筆外,其中對大人的不快,對現行制度的不服,對藝發局和香港政府冷待藝術發展的不滿,引起這群年輕藝術工作者的共鳴。但是這種表達手法,除了有hard-sell友好組織之虞,還有欠原創性,更反映出創作者們其實對文章帶出的問題缺乏個人的思考。
這是我們的青春,不是你們的青春
在正式演出前,劇團在螢幕上打出「請以嚴肅的態度去思考這場表演」的字幕。要特意加上這字幕,劇團希望觀眾反思作品的熱誠不用懷疑。而劇團希望觀眾反思的,無疑是「青春是什麼?」這條永遠青春的問題。可惜的是,演出的內容實難以引起觀眾的反思。箇中原因,就是作品表達的只是創作人們自己的青春,並非觀眾們的青春,難令人引起共鳴。例如在其中一幕《如果》中,女演員提出「如果和男朋友分手,我應否在MSN中delete所有和他的對話?」這問題對年輕人當然容易明白,但對於年長一代,連MSN也不知為何物的人來說,他們怎能明白當中的矛盾心情,這又如何引起思考?又例如《好旺角》中,一群演員在舞台呈現了旺角—這個年輕人愛逛的地方—的各種人的活動,並用了電腦大爆炸這熱門Youtude片作背景音樂,可是,問題是不一定所有人愛把青春花在旺角裡,也不是所有觀眾都看過電腦大爆炸那段片。
此外,零碎的橋本,過短的段落,未經深入思考和探討的情節也難以引起觀眾的反思。舉例說,演員只拋下「執輸行頭,是不是一定會慘過敗家?」的問題便算,完全沒有下文,叫觀眾如何應對?其實演員可以在問題上多作發揮,甚至下自己的結論—那可成為觀眾思考的切入點。正如讀者可以不同意我的觀點,但無論同意與否,這些觀點都可成為伸延討論的空間。
部份演出中有粗口和舉中指等不雅行為,個人認為有發揮的空間。因為大多數人「爆粗」得最厲害的時期就是在輕狂的青春歲月中,「爆粗」這行為沒有像0靚模現象般有時代性,不論是六七八九十後的人都會有同樣經歷,希望臭罵看不順眼的老師亦然,同是universally valid的,可能這群演員真的是太乖了,錯過了能恣意爆粗的機會。
青春的演出,青蔥的演出
作品加入了多種元素,是實驗劇的特色,也是最好玩的地方。當中的錄像更是港澳台三地的製作,質素不俗。在《這便是劇場》中,兩位女演員在跳舞表演的時候,背後的螢幕打出一段段字幕,道出創作者們對表演和對劇場的感受,將兩種元素結合,效果不錯,惟這種嘗試只在這一幕出現,未能多加發揮。
全劇最有心思的地方是經常在多幕出現,大部份只是靜靜地站在一邊的神秘兔女郎。這是導演鄭國政所說:「人們只會為魔術師能變出兔子而驚訝,而忽略了兔子」中的兔子。那隻被忽略的兔子彷如代表著青春,默默看著台上演員如何演繹青春不同的面貌,但無論演員如果努力地演繹,他們由始至終也看(找)不到那隻兔子,兔子也只能留下「音樂照響,舞照跳」的唏噓。
其實,對於這群還有大把青春的年輕人來說,現階段要他們說青春還剩下了什麼也許是言之尚早,演出內容還是很green。不過,如像青春女探中的歌詞一樣,他們應該好襯青春多試幾次,不只是為自己帶來演出機會,更是為自己帶來更多的試煉、體會和領悟。
欣賞場次:2010年8月15日下午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