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到了灣仔會展,參觀了西九的模型。
三個設計除了很重視環保及可持續性這個世界性議題外,在發揮本土意識方面,皆將香港的街境視之為可以表達香港特色的場景。雖然,香港街境能夠躍身成為社會像徵,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可是設計師們又知否香港的街境正在一步一步地被天橋、地底過道吞噬,活力日漸萎縮呢?
昔日,在政府還未染上對街道猶如潔僻一樣的「泛廣場」取代心態時,街道不單是公共的共享空間,同是一個目眩神迷的空間。還記得筆者年少居於旺角斗室時,在每天早上上學,午後放學回家路上,沿路是小餐館、雜貨店、小販…還有「梗有一間在左近」的711,感覺在道上還是充滿生機勃勃的,因為街道兩旁和途人構成了種種的互動。他們不單止往前走,同時會東張西望,突然走進小店、在街上遇上閒逛的朋友……街道不是純粹的運輸帶,同時是一個交流、遇見、發現的場所。可是,現在重遊舊地,小店沒有了,反之剩下是一道又一道高牆,摩天廣場的沉悶基石。途人途上,只是匆匆地穿過無比壓迫力的過道,從中由街道的萎縮可參透政策對於秩序的釐訂,往往將「單一功能」與「秩序」相等:閒逛請到廣場,街道只運輸道。殊不知真正的秩序沿自於按實際需要而作不同層面的互動、妥協及配合,看似玄之又玄,實際非然,北角電氣道生果鋪正好解釋這種實際需要的互動。
早上繁忙時間,老闆老實地將貨品在店鋪內展示,因為一來買生果的客人有限,二來街道上人頭湧湧,將貨品延伸至街道上,將會惹來謾罵,故此9時前他還是很老實。可是在上班繁忙時間過後,長者又在晨運後閒逛時,正是老闆生意的黃金時間,到時他便會將貨品一件一件地延伸到街上。之後在繁忙的午餐時又再收起,在非繁忙時,又悄悄地放到街上,如此循環不斷。而這正就是上文所說的人與人和環境的交流,一種呈現街道上生命力的證據。
可是政策卻將空間「多用途」視為難於管制,逐步透過「功用單一化」所抹殺,一條又一條有趣的街道皆被旺角朗豪坊沉悶且格格不入的設計所催毀,成了純粹的過道。有趣的是,現在三個Master Plan 都企圖重朔多元街道,提倡使用者自定空間秩序,或多或少我都覺得他們均刮了政府一巴掌。
字數超標了。昨天在參觀時,碰巧碰到了 Foster + Partners 的Globe Creative 總監 K,與他談了不少有關多用途規劃的話題,詳細擇日再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