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春節假期,把龍應台那本《大江大海》看完了。猶記早前友人曾問:這是部甚麼書?答曰:這是一本立人的書。書中龍應台的一個言說對象,是她的兒子飛力普,一個十九歲少年,生長於這富裕年代、和平國度。龍應台搜羅了大量1949年前後的故事,訪問了大批從戰火紛飛歲月下走過,在十八、九之年自主或不由自主地捲進戰爭惡浪的年青人。同是十八、九歲,有人在歷史的巨漩下經歷了最血腥的圍城殲滅戰,數十萬「輝煌」殲敵背後,是百姓的悲鳴哀號,軍士的斷臂殘肢,臉削了半的忍受痛楚與譏諷等待被俘,腿中了彈的扎上傷口跳數百哩為那已生滿蛆蟲的殘軀給上醫治,還有無數被擄而當了不知那邊部隊的,生死只能隨天命,有幸老年還鄉的,亦是親人幾盡鬢如霜。今天看似理所當然的安逸,走來的路卻是何等教人淒滄、怖憟。龍應台的立人,是為其兒子以至今天的年青人獻上一份歷史縱深感。在思考往何處去前,先思考從何處來?
龍應台的立人,讓我想到清朝的一位人物鄭板橋。大家也許即時想到的是他那名句「難得糊塗」,可他一生更為看重的,是立人不倦。鄭板橋有個弟弟,好讀書。這沒甚麼不好吧!可鄭板橋卻給了弟弟個意見,就是讀書應有所揀擇,選取那些關切人民福祉、正視民間疾苦的看,首選的是杜工部文章。鄭板橋為官清廉,秉承的正是中國讀書人注重立德的精神傳統。他愛畫竹,堪稱鬼斧神功,有說在牆外畫了竹,黃昏時竟讓過路人以為那裡多了片竹林。然畫竹背後,仍是他品格的自我期望。盼能像竹的那樣常綠(常) 、直 (正直) 、有節 (操守) 、中空 (虛懷若谷) 。
有說中共建國第一個三十年是政治運動/鬥爭為主,第二個三十年是經濟建設為主。第一個三十年導致了國家經濟崩臨破產,民生陷入極度貧困;第二個三十年正是把頻危的經濟挽救,可挽救同時卻導致今天腐敗橫行,官匪一家的局面。第三個三十年將如何改變今天的困境?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將會是如何進行文化建設。讓當權者學會憲法賦與人民的自由與權利是神聖不可侵犯而不可肆意褫奪的,學會國家財產是全民共享而不是權貴予取予攜的,學會法律的意義在於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的遊戲規則而不是任意擺弄的政治凶器,學會權力和軍隊是屬於國家的而不是一黨或幾個寡頭的,更學會公共政策的最重要過程是公共討論而不是利益分。
三十年後是甚麼世界?誰知道!只能盼望那時國人能真正享有自由與尊嚴。在歷史長流的縱深中,留下今人文化建設努力的足印。
謹以以下兩句春聯,獻給一眾為中國體制和文化建設作出努力的人們:
曉波翻新浪
立志當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