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巨人身上的另一個巨人——Einstein – The Life and Times
Ronald W. Clark
International Edition, HarperCollins
無可否認,愛因斯坦是現代科學的奠基者,亦是繼牛頓開啟了古典科學的大門後(對,牛頓的理論在相對論出現後已經變成過時的產物),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一般來說,談到愛因斯坦都會聯想起兩點,一固然是相對論,二就是已被卡通化的白髮爆炸頭科學家的形象,但到底除了科學家的身份外他是怎樣的一個人?而他那世界性的名氣又是否單純因為相對論的建構而產生呢?這本愛因斯坦的傳記可以把他的一生活現在你的眼前,特別是除了科學家外,這個二十世紀最大的天才的其他身份。
書中對愛因斯坦的童年直至大學著墨不多(不由自主地和巴菲特的SnowBall作對比,我比較傾向本書的取捨,童年的影響大部分時間是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過多細節的描寫只會偏向索然無味),但只要談到相對論在他腦內蘊釀和發酵的過程,就已經是一個極大的不平凡。自大學畢業後,由1902到1909的七年內,愛因斯坦一直是瑞士專利局的僱員。雖然在審核專利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技術知識,但這和科學發展的最新領域存在著鴻溝,遑論愛因斯坦的專長是理論科學。事實上,在發表相對論的論文前,他只能從科學期刊汲取其他頂尖科學家的最新發現,可以說是和整個科學界隔絕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也能成就相對論,依靠的除了是他的天份外,更大的是他對科學的熱愛和執著。
本書在科學理論的部分多是輕輕帶過,沒有深入的解釋。如果你是不懂相對論的話,看後萬一遇上物理系大學同學的討論大概也只能搭上一句半句。所以作者在帶出愛因斯坦過人的表達能力時(特別是和其他科學家比較?),多只會以其他與會者/聽眾的感想來表達他那深入淺出的解釋,大概他認為把即使把愛因斯坦當時的說話一一紀綠,也不會有太多讀者能理解吧。不過例子的話有時一個也就足夠了。話說他成名之後,經常會有報章記者訪問他,為了讓社會大眾也能明白該報導,幾乎每次都會問愛因斯坦能否用一至兩句說明什麼是相對論,有一次他就回答——在牛頓的物理世界裏,當一切物質消失後,時間和空間還是存在的;相對論則指出時間和空間將會和物質一同消失。只用一句就說明了時間,空間,物質之間並非絕對,而只是相對的特性,難怪作者會說理解相對論最好的入門是愛因斯坦本人寫的書。
除了科學成就以外,書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寫愛因斯坦其他的想法,例如是學術研究成功的條件,神的存在與否,猶太人的立國,原子彈的開發等,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怎樣由一個完全的和平主義者(他倡議各國人民拒絕軍役以癱瘓軍事行動),演變成首批要求歐洲各國增強軍備以應對希特拉的科學家之一。因為愛因斯坦的科學成就,他的想法不僅僅停留在理論的層次,更有行動的機會以及世界性的影響力。可惜的是正如Romain Rolland (法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所言,愛因斯坦在科學領域以外的想法並不太實際1。故此他在這些方面的成功,遠遠不及他本身的意願。大概,所謂的天才也只能是一個單一方面的形容詞吧?
愛因斯坦對科學的熱愛和對物理世界的和諧性的執著,為世界帶來了相對論,但亦令他在晚年與科學圈子脫節。他的名言——神並不會以擲骰子去決定世界2,顯示出他對由量子力學提出——或然率是所有建構世界的物質的特性,所給予的否定。對當時走在最前的科學家來說,愛因斯坦是和牛頓一樣的科學巨人,但亦同樣地已經走向了歷史。或者反過來這也是一種必然性,對因果律的執著束縛了愛因斯坦對現代科學的成就,但缺乏這種執著,他就不再是能建構相對論的愛因斯坦了。
Note:
1. “Einstein ‘tended to become impractical once outside the scientific field’”, p.452, Einstein – The Life and Times
2. “God does not play dice with the world”, p.38, Einstein – The Life and Times
延伸閱讀:
量子力學——
The Quantum Universe: Everything That Can Happen Does Happen, Brian Cox & Jeff Forsh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