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理大設計年展的本地城市研究

二零一五年理大設計年展於五月二十九日開幕,展期至七月十日,首次在由名建築師 Zaha Hadid 女爵士設計的賽馬會創新樓舉行。各設計學系的作品在創新樓多層展出,不但是觀摩本地設計學生、畢業生作品的好機會,還可順道親歷香港少有以空間表現當代流動美學的建築物。

無論環境及室內設計、建築,抑或城市規畫,都應以人為重,了解人的需求、人的活動,以及人與城市、環境的關係。設計靈感、概念雖然容易使人着迷,但是若缺乏了基礎的研究,就見得空洞、容易站不住腳。

筆者並不是每年都去理工大學的設計年展。不過以環境及室內設計學系的作品來看,相較數年前的作品,除了表現手法漸趨成熟、更有理論基礎外,還多了詳細的本地城市研究,着實令人欣喜。

畢業作品多數不能在現實中落實,但是其前期的研究卻能令社會有所裨益。香港的城市研究嚴重不足,大學的本地城市研究又與社會有着斷層,只囿於學術圈子,未能回饋社會,亦未能令相關的社會議題討論更多元、豐富和深入。例如在公共空間方面、西九龍文娛藝術區、九龍東和新界的發展和規畫等議題,無論社會的討論多麼熾熱,相關的學術、專業機構也幾乎靜默無聲。就算有學士、碩士或博士研究相關的議題,其成果也普遍不為人所知,只寄存於圖書館和網上資料庫,供特意尋找的人閱讀,是當代社會的一大學術浪費。

要令香港的城市、空間議題討論更成熟、令學術界的努力不至於與社會脫軌,重視本地的城市研究、鼓勵學生多了解自己的城市是第一步;建立便於公眾瀏覽、閱讀和更新資料的城市研究資料庫是第二步;老師和學生運用納稅人有份提供的教育資源,就社會的城市、空間議題給予專業意見,就研究發現帶起議題和討論,與社會各階層多交流,是之後要走的路。

可惜近年大學似乎不鼓勵學生就本地議題做研究。所以在理工大學的環境及室內設計學系作品展,見到不少本地的城市研究,就令人感到香港的城市發展仍然有希望。這到底是環境及室內設計學系的新方向,還是多了外地導師對本地的城市議題感興趣,相信只有學系中人才能解答。

以下是筆者在創新樓十樓、環境及室內設計學系的展區,看到有本地城市研究的作品節錄。

有 Wu Pang Pierre 的深水埗歷史和建築、城市分析,以及居住空間的研究。圖像簡明清晰,不過背景分析的展板放在較高的位置,而且字體很小,不便閱讀。

有 Kee Pui Ling Bobo 的觀塘後巷研究。九龍東快將發展,觀塘定必有翻天覆地的轉變,這研究將來可能是重要的歷史資料。

有唐樓發展史和太平山街歷史的研究,也附帶建築物與日照關係等基本分析。研究建基於不同機構、作者的著作。

關於日照的深入分析,有 Liang Xiaohan Lily 的光影與生活模式研究。但是以理工大學的學生宿舍作為香港居住空間生活模式的代表,就有點偏頗。

也有 Yip Sf Yazh 關於單車與城市生活的研究。近年流行以單車代步、消閒,踏單車成為主流以外生活方式的代表,相關的研究就顯得有社會觸覺和合時。

最後,還有 Li Yuen Man Flora 關於城市記憶的研究。

不過以上作品都只是筆者的節錄,各位到展覽場地觀看應該會有更多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