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昆德拉,
半年前,我開始聽古典音樂。如同發現一個新世界,為著古典音樂的精密結構與精妙多變的和弦(請原諒我作為古典音樂入門樂迷過於膚淺的認識,畢竟 這篇文章的重點是搖滾樂)而雀躍的同時,評論人去蕪存菁的本能又使我必須重新反思那段「搖滾痴」的過去。
單論技藝(Craftsmanship),搖滾樂遠及不上古典音樂。父親是職業音樂家,自身亦修習古典音樂多年的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便曾在《
(以上引文中,我偏愛的短句包括:
若搖滾樂的技藝是如此不堪,那麼,它到底有沒有藝術價值? 抑或,搖滾從來不是藝術,它只是「藝術」和「市場」兩股對立力量的拉扯下的產物?姿態是叛逆,本質卻是妥協,典型的資本主義式虛偽之物?
搖滾,到底是藝術,還是偽裝成藝術的商品? 這是每一個搖滾樂手和樂迷都應反問自己的問題,也是關乎著我過去七年的激情是否白廢的問題。
更糟糕的是,即使在剛接觸古典音樂後不久,我便被以上問題迷惑,但半年來,我大部份的聽歌時間,都花在翻聽這些高中時便開始聽的搖滾曲。假如搖滾只是偽 裝成藝術的商品,我對搖滾本能性的留戀,是否證明了我內心嚮往的不是藝術,而是偽裝成藝術的商品?
搖滾,為何能深深撼動當時的我?
(文章原刊於字蝨 - Kritik,經編輯同意轉載。)
Youtube link:Yoyo Ma Bach Cello Suite No.1 - Prel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