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沒有文化, 只有資本: 西九引伸的階級問題

早前長毛在一個論壇上說文化不是靠發展而來的, 當人們有餘暇的時間, 該地方自然有文化, 可謂一針見血.

西九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文化計畫, 而是一個創造香港文化資本的計畫, 整個計畫的目的是把收入和階級的等級分野, 進一步以文化的形式去呈現(文化的資本化). 文化資本的創造本來無可厚非的, 就等於豪宅的市場需求一樣, 問題是香港政府現在放棄了公屋居屋計畫, 反而貼錢貼地去給發展商搞可以賺大錢的Soho階級住宅區. 本來政府的角色應該是在社會資源再分配, 使階級差異減少, 但西九的計畫裡, 無疑是把社會的資源來律貼地產商, 去為中上階級的人往臉上貼金.

文化資本的理論是法國社會學家Bourdieu提出的, 不過在他的研究裡, 文化資本更多是由教育和成長環境中習得的物質消費, 鑑賞能力, 以及文化品味等. 文化資本的理論核心不在文化, 而是文化如何與資本主義的制度結合, 成為階級流動與劃分的其中一個指標.

在Bourdieu的理論中, 經濟和文化資本不是那麼容易轉換的, 又或者說, 文化轉成經濟比經濟轉成文化來得容易, 因為文化資本是涉及到整個人的成長經歷, 它更多是一種繼承. 那麼, 在甚麼情況下, 經濟和文化才能出現逆向的轉換呢? 只有當歷史被抺去, 本地文化被視為零的情況下才會發生. 譬如說, 在中國大陸, 在不斷的否定既有文化傳統下, 當資本主義興起, 創造出新的品味, 資本與品味之間就出現了一個等號, 傳統文化難以被轉化為資本, 而經濟力量卻能買起文化品味. 換言之, 這樣的社會根本沒有文化可言, 因為文化已經被等同了經濟資本的力量了.

根據Bourdieu的分析和推論, 若社會要更平等地分配文化資本, 應該在教育方面著手, 使每一個人在成長時期都有機會習得和累積此等資本. 歐美的普及藝術教育正是朝著這方面的發展. 回看西九的計畫, 它雖然打破了承繼式的文化資本再生產, 但卻使經濟和文化之間出現了逆向的轉換. 這個計畫創造了一個新文化的空間, 只要你有錢搬進去面向維港的高尚住宅, 你就拿到了高尚文化的通行證. 這是一個穿著社會文化大計外衣的資本計畫, 卻要拿社會資源去為它打好地基.

前天在中環到離島的小輪上, 遙望西九龍海旁, 想像著西九龍未來的發展: 整個海旁由透明的天幕所覆蓋, 天幕對內是面向維港的住宅區, 儼如一道屏風, 分格著深水埗和大角咀的舊區(原來的海旁), 發展計畫沒有考慮與舊區的關係, 它自成一角, 從西九通西隧到中環完全不用通過舊區, 它是一個美麗新世界, 有新的文化, 新的生活品味. 舊區及其所盛載著的文化, 就由它丟在一旁慢慢的老化, 枯萎. (一片潻黑)

香港過去幾年在收入貧富差距上分野越來越嚴重, 但因為殖民的特有處境, 整個社會(殖民地的臣民)都是在六七十年代本地電視電台所產生的普及文化喂養成長, 所以黃霑的死, 是整個社會文化的大事, 獅子山下是共享的文化資源. 但當文化進一步資本化後, 階級分野在文化和地理上會更分明, 政府的角色應該放在文化資源的再分配上, 如普及的文化教育, 製定舊區文化復興計畫, 把文化機構分散到不同的地區中(如天水圍等基層新區), 而不是貼錢貼地的把文化資本集中在一個新世界裡, 加劇社會的階級分化.

西九不單止是一個文化議題, 更是一個涉及社會資源分配的階級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