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樂園何處尋

樂園何處尋

二零一五年的夏天,結業十八年的荔園遊樂場在「中環海濱活動空間」以嘉年華的形式重現,名為「荔園Super Summer 2015」。荔園有限公司主席邱達根先生冀重現荔園能圓其父親邱德根先生的心願,並為香港人帶來開心時光。[一] 不少年長的一輩重見舊事舊物感觸良多,年輕的一輩卻對活動甚有微言。究竟是因為年輕人無相關的記憶可尋,還是在這時代,樂園要以另一種方式呈現,方能帶來歡樂?

遙遠的集體記憶

二零零八年,荔園遊樂場結業十年有餘,《明報周刊︰40周年紀念號》以〈遙遠而快樂的集體記憶〉為題,回顧荔園在香港四十多個寒暑所帶來的歡樂。若果那時已屬遙遠的記憶,對於一九九七年——荔園結業那年——以後出生的青年,荔園應毫無記憶可言,只從他人所聞,未曾親身體驗。

荔園遊樂場,簡稱「荔園」(Lai Chi Kok Amusement Park),原名為「荔枝角遊樂場」,位於葵涌九華徑,現址為荔欣苑、華荔邨和盈暉臺。荔園於一九四九年四月十六日正式開幕[二],動物園則於一九五一年啟業,六一年由香港娛樂大亨邱德根先生買下並改造,於一九七九年六月二十三日添置「宋城」景點。經營四十八載,逾半世紀,終於一九九七年三月三十一日結業。[三]

六十年代,港人的娛樂節目比現今的簡單得多,電視尚未普及,沒有卡拉OK,更遑論互聯網。那時候荔園總面積達一百六十萬平方呎,不單是全港最大的遊樂場,還是東南亞最大的遊樂場[四],除了有摩天輪、旋轉木馬、碰碰車等機動遊戲外,還有各式各樣的攤位遊戲和各類劇場和表演,包括令人驚心動魄的蒙眼飛刀表演,以及當時屬前衛的艷舞表演。[五] 七二年,荔園開業已有的滾軸溜冰場,更改建成全港首個真雪溜冰場,稱得上是帶領潮流。[六] 那時荔園旁有一個海灘,荔園免費提供更衣室給泳客更衣、寄存衣物和洗身,以吸引人進場。

荔園的面積比一九六五年一月三十一日開業、位於新蒲崗彩虹道的啓德遊樂場(Kai Tak Amusement Park)大很多,設施和活動也更多采多姿。位於港島南區黃竹坑道的香港海洋公園(Ocean Park Hong Kong)於一九七七年一月十日才正式開幕。故六十至八十年代荔園的成功,可謂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之機,是這段時間成長的人的重要集體記憶。

由本地娛樂到國際主題公園

時移世易,天外有天,每個年代皆有其流行的玩意和娛樂。海洋公園於七七年落成,引入不少特色表演與新奇玩意,初時有海洋動物表演——有海獅展示平衡力、海豹表演頂球技術的花園劇場[七];有專為兒童而設的兒童樂園——有韆鞦、螺旋形滑板、攀爬裝置等設施,八零年初與自由動物園遷離原址後,更添置新設施,如「粉紅色大笨象」和「尼斯湖怪」彈床[八];有瘋狂過山車、星際蜘蛛、衝天搖擺船、空中八爪魚、太空摩天輪等新奇刺激的機動遊戲;八二至八四年間施行第二期發展工程後,又加設了當時全世界最長的自動登山電梯;亦有亞洲最大的水族館[九]。

海洋公園開業後,啓德遊樂場經營比前更艱辛,加上高地租、鄰近工業區而空氣欠佳影響生意等因素,令啓德遊樂場的業務雪上加霜,最後於一九八二年倒閉;荔園的入場人數則不斷下跌,動物園更於一九九三年七月三十一日關閉[十]。

八十年代,香港社會日漸富庶,愈來愈多人外出旅遊,不只在本地消閒、玩樂。在外地增廣見聞,遊過異地的樂園,回頭看自身的,難免相形見絀,覺得不那麼特別了。另一方面,香港的經濟由工業時期進入後工業時期,製造業遷往內地,社會轉而發展環球金融、服務業等經濟、貿易活動,旅遊業於是更加重要。此消彼長下,本地的樂園亦要設法吸引外地旅客。

一九九九年二月,香港政府與美國迪士尼公司磋商在港興建主題公園,十一月宣布香港迪士尼樂園選址大嶼山竹篙灣,是繼日本東京迪士尼樂園後,亞洲第二座迪士尼樂園。香港迪士尼樂園以第一座位於美國加州迪士尼樂園的規畫構思為基礎,再因應本地的文化、傳統和習俗修改設計。同年,海洋公園水上樂園因為入場人數不足而關閉。九十年代後期,遊客漸覺海洋公園欠缺新鮮感,入場人數減少,加上九七年出現的亞洲金融風暴重創了香港的經濟,令樂園開始虧損。直至二零零三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沙士」)於香港爆發,經濟走向另一個谷底,盛智文先生臨危受命為海洋公園主席,積極發展新計劃,並構思不少成功的大型活動,例如「十月全城哈囉喂」,令人耳目一新,樂園的入場人數才大幅增加,更令海洋公園升格為世界級主題公園,成為全球最受歡迎和最多入場人數的主題公園之一。零五年,海洋公園宣佈籌劃了十八個月的《全新發展計劃》,目標是把海洋公園塑造成為世界級最優秀的海洋動物主題公園(world’s best marine-based theme park)[十一]。一二年計畫完成,不但令海洋公園的員工數量大增四倍,海洋公園還獲頒亞洲首個「全球最佳主題公園」(The Applause Award)大獎。[十二]

千禧年前後數年,本地樂園荔園結業,海洋公園要重新定位力挽狂瀾,面向國際,最後浴火重生,而香港政府則力求外國品牌主題公園迪士尼樂園進駐香港,以圖借助名牌一勞永逸,推動旅遊業並收宣傳之效。究竟引入的樂園,是一個怎樣的樂園?樂園國際化後,本地的娛樂又何處容身?

輸入的樂園與夢想

建築藝術評論家方元先生在〈迪士尼︰資本主義榜樣戲〉一文中,道:「迪士尼樂園是美國人帶給香港人的一部資本主義『樣板戲』。在美國人的眼裏,香港只能算半個資本主義,因為它只是一架經濟機器,欠缺紐約和東京那種有活力的娛樂和文化。」[十三] 文章亦剖析了樂園如何輸入過時和不屬於香港的夢想。例如最先落成的四個主題區——「美國小鎮大街」、「探險世界」、「幻想世界」和「明日世界」,意念均取自一九五五年開幕的美國加州迪士尼樂園。

加州和香港迪士尼樂園的中軸,同是步入正門不久便到達的「美國小鎮大街」(Main Street U.S.A.),以維多利亞風情講述美式生活與價值觀。小鎮大街(Main Street)於上世紀二十年代以前,是美國人的生活中心,比全球知名的華爾街(Wall Street)更能體現美國人的價值觀。五十年代之後,很多美國人離開小鎮到大城市工作和生活,家鄉的小鎮風光只能在夢中尋,於是迪士尼樂園的「美國小鎮大街」便勾起了他們的回憶。[十四] 若論香港的版本,樂園的街道佈景是否應該像《歲月神偷》、《東風破》裏的老香港電影場景?香港的舊區、唐樓、街舖、鄰里人情之於中環價值,就好比美國的小鎮大街之於華爾街,是普羅大眾的集體回憶。也許是這原因,海洋公園在海濱樂園纜車站旁建造了「香港老大街」,於二零一二年三月十四日開幕[十五]。老大街展現的是香港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景致,兩旁有唐樓、懷舊店舖、攤位遊戲和街頭小食,又有特別訂造的五十年代舊款電車和雙層巴士,更有仿中環天星碼頭鐘聲的銅鐘聲響系統——是香港已消失而又能代表本地生活、使人憶起地道文化、令人暫時從當下的香港中抽離的景物。

若「美國小鎮大街」象徵過去,讓人緬懷昔日的時光,「明日世界」(Tomorrowland)就是象徵未來,令人對明天有期盼。第一座迪士尼樂園動工之時,美國經濟正度過蕭條時期,美國政府向人民推銷「明天更美好」的願景,華特迪士尼於是決定在樂園加入象徵未來的主題區——「明日世界」。[十六] 太空科技的突破除代表人類文明的進步外,還是國力的體現,起着鼓舞人心的作用,五十年代蘇聯與美國還展開了太空競賽。因此,加州迪士尼樂園的「明日世界」開幕時,就設有奔月火箭和宇宙噴射機以象徵太空夢。不過,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二十一世紀,樂園的裝置很難跟得上時代的變遷,加上科技普及、資訊發達,連一般人也可在互聯網買到立體打印機的時候,要感受科技根本不必到樂園。於是,現在的「明日世界」便只是有科幻感的機動遊樂場。

迪士尼樂園是美國文化、美國夢的產物,樂園配合華特迪士尼公司的動畫、產品和娛樂、推廣活動,軟硬兼備,令迪士尼樂園成為二十世紀最成功的主題公園。樂園以及其娛樂文化更輸出到歐洲和亞洲。樂園的場景、氣氛可在別處模仿,但是樂園的神韻卻不可輕易複製。樂園除了是人造的短暫樂土、忘憂天地,還有甚麼社會意義?

逃離現實還是回到真實?

在工業革命之前,樂土、樂園是人類免受自然之害的地方,在現代卻成為了逃避工作為本社會的場所。在現代的樂園,除了沒有饑餓、苦難和死亡,還有快樂的幻象。[十七] 現代樂園猶如一個開放式的大舞台,場地是佈景,員工是演員,遊歷樂園如同身處台上看近距離表演,而遊客不知不覺亦會成為演出的一部分。在後工業時期,現代樂園——例如主題公園——是國際娛樂工業的旗艦景點,累積了多年的嘗試與經驗,已把人的期望與夢想標準化和資本化,成為可鑄模生產並輸出到其他地方的產品。[十八] 樂園中的快樂,是可以生產出來的。

主題公園的存在與成功,證明了人有逃離現實的需要。但是著名社會學家及哲學家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卻認為美國迪士尼樂園的成功,不在於其製造夢幻(fantasy)讓美國人逃離現實,而在於迪士尼樂園是「真實」(’real’)美國的超集中體驗。[十九] 借用布希亞的詞彙,迪士尼樂園是美國的「擬像」(simulacrum),樂園以外「真實」的美國已不存在。[二十]「擬像」是一件沒有「原始物」或「原始物」已散失的複製品。在「模擬」(simulation)的過程中,「擬像」與「真實」內爆(implode),兩者崩塌成彼此,形成「超真實」(hyperreal)。結果,經歷「擬像」與經歷「真實」沒有分別,甚至比經歷「真實」更「真實」,比「真實」更好。(’The result is that reality and simulation are experienced as without difference; simulations can often be experienced as more real than the real – even better than the real thing.’)[二十一]

在後現代的社會,傳統權威和確定性瓦解,取而代之的是超真實的「擬像」。[二十二] 與此同時,現實與意義為符號取代,由符號組成的文化與媒體建構了人所感受的現實,代表(representation)與夢幻(fantasy)已不可分。例如聖誕老人本身是虛構的,是由一堆符號或意符(Signifier)建構出來,用來象徵一些根本不存在的東西(譬如好孩子會在聖誕夜收到聖誕老人的禮物)。這「超真實」的「擬像」(hyperreal simulacrum),在後現代的文化與媒體,逐漸取代了聖誕節的原本意義,而且更受大眾歡迎。回到樂園的例子,迪士尼樂園以美國文化與媒體的符號,模擬一個美國的夢幻樂園,過程中變成「超真實」的「擬像」。同時,樂園以外的美國成為「超真實」,並在「模擬」的進程。樂園與美國不同的,是樂園以虛構(imaginary)的方式呈現,園內的環境比園外的美國城市空間更乾淨和安全,在城市體驗方面更像是權威與真確的中心。所以布希亞說現實的美國已不再「真實」,樂園除了是「真實」美國的超集中體驗,其呈現方式還令美國人相信樂園以外的美國是真實的。(‘Disneyland is presented as imaginary in order to make us believe that the rest is real, whereas all of Los Angeles and the America that surrounds it are no longer real, but belong to the hyperreal order and to the order of simulation. It is no longer a question of a false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ideology) but of concealing the fact that the real is no longer real, and thus of saving the reality principle.’)[二十三]

香港的樂園何處尋?

香港的樂園究竟能否令人短暫逃離現實?能否如美國的樂園般影響當地的文化,甚至涉及一處地方的觀感與認同?後者似乎暫時未能做到。香港的樂園多是消閒、娛樂的地方,以感官刺激、遊戲、表演和消費令人精神忙碌,多於令人有夢幻的感覺、有幻想以及思考的空間。

其實香港以前曾有具敘事功能,且有教化作用的公園——虎豹別墅旁的萬金油花園。虎豹別墅於一九三五年由人稱「萬金油大王」的商人胡文豹先生所建,是胡氏家族的私家別墅,位於香港島銅鑼灣的大坑道。[二十四] 雖然萬金油花園只是開放予公眾享用的私人別墅花園,而且以糅合中西方的建築、造園方法與理論建成,不是現代的主題公園,但是這花園是香港特殊歷史下的產物,而且其中西並蓄,和諧之餘又帶點莫名其妙,正與香港的特質很類似,對香港建造自己的樂園很有參考價值。

諷刺的是在一九九九年——香港政府引入迪士尼樂園那年,萬金油花園的僅餘部份遭出售用作興建私人住宅。二零零四年,萬金油花園遭拆毀,港島唯一的中式塔樓——七層高的白色六角「虎塔」、膾炙人口、警惡勸善的壁上浮雕「十八層地獄」、亭台樓閣、假山、洞穴、山梯等文化遺產,全數煙消雲散。反而新加坡政府則極力保留於一九三七年在新加坡落成的第二座虎豹別墅。論有中國文化底蘊的主題公園,荔園曾有主題園區「宋城」,海洋公園亦曾有「集古村」。「集古村」於一九九零年開幕,二零一三年封閉。

樂園能否令人從現實中抽離,除樂園內的建構,也與樂園周圍的環境有關。以九十年代的荔園為例,樂園位處市區附近,在園內不難看到園外的高樓住宅。大部分香港人最大的負擔,就是支付購買或租用住宅的費用。而且香港的居住空間狹小,住宅密度又高、講求經濟效率,令人心理上很壓抑。試問樂園在如此環境簇擁下,怎叫人釋懷?就算樂園真的營造了夢幻、抽離的空間,遊客又非常投入,但是當看到千面一貌的高樓住宅時,相信在潛意識會像電影《時光倒流七十年》(Somewhere In Time)的男主角,看到從衣袋掏出意外帶到舊時的未來硬幣一樣,瞬間回到現實。

樂園能否避世,亦與港人遊園的心態有關。不少港人也以成本效益或爭取最大功效和利益的計算心態遊園,排隊玩遊戲要有策略,三百元的門票要玩到多於三百元的價值才滿足,這種心態與假日到百貨公司搶購大減價貨品有甚麼分別?無怪乎一些假期參加旅行團到外地散心的港人回來後更身心疲累。

香港本地的娛樂市場不夠大,不足以維持一個大型的主題公園。樂園要有外地旅客入場消費,才能在經濟上自負盈虧,結果樂園多走上「國際化」之路以吸引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在全球娛樂同質化的趨勢下,有本地特色的樂園會不會更加吸引?互聯網與智能電話普及之後,愈來愈多人的注意力由現實世界轉移到網絡世界。究竟這對樂園未來的發展有甚麼影響?我們追尋的樂園,是不是已由虛構的實地場景,上載到虛幻的數據網絡?

何尚衡
二零一五年七月九日

樂園的研究會於下列facebook專頁繼續探討︰
https://www.facebook.com/manufactureddreamworldshk

同載於《建築香港》︰
http://alfredhsh.blogspot.hk/2015/07/DreamWorlds.html

附註:
[一] 荔園有限公司︰《「荔園Super Summer 2015」正式揭幕》,荔園網頁,新聞,網址:http://www.laiyuen1949.com/laiyuen-super-summer-2015/(二O一五年七月九日閱覽)。
[二] 荔園有限公司︰「荔園Super Summer 2015」展示板,「好時光收集箱」展覽室(二O一五年六月二十六日到訪)。
[三] 梁廣福︰《歲月無聲消逝︰香港世紀末照相簿》,香港︰明窗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第一百、一O六頁。
[四] 劉潤和、高添強:《香港走過的道路》,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香港增訂版,二零一一年,第二三五頁。
[五] 許望︰〈遙遠而快樂的集體記憶〉,《明報周刊︰40周年紀念號》。香港︰明報雜誌有限公司,二零零八年,第八十一頁。
[六] 荔園有限公司︰「荔園Super Summer 2015」展示板,「好時光收集箱」展覽室(二O一五年六月二十六日到訪)。
[七] Ocean Park Corporation, Ocean Park, Eurasia, Hong Kong, No.1, 1980, pp. 16.
[八] Ocean Park Corporation, Ocean Park, Eurasia, Hong Kong, No.2, 1980, pp. 26-27.
[九] 巴桐:〈香港人引以為傲的海洋公園〉,《良友畫報》,復刊第四期。香港:良友出版公司,一九八四年九月。
[十] 梁廣福︰《歲月無聲消逝︰香港世紀末照相簿》,香港︰明窗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第一百頁。
[十一] Ocean Park Corporation, The new Ocean Park Hong Kong, Ocean Park Corporation, Hong Kong, 2005, pp. 55-56.
[十二] 香港海洋公園:《海洋公園全年入場人次再創高峰 七百七十萬遊人共賀歷時六年「全新發展計劃」大功告成 截至二零一三年六月三十日 年度除息、稅、折舊及撇銷前盈利達六億三千萬元 總收入十九億元》,香港海洋公園網頁,公司資料,新聞公報,網址:http://www.oceanpark.com.hk/html/tc/footer/corporate-information/press/p...(二O一五年七月九日閱覽)。
[十三] 方元:《一別鍾情:香港建築十日談》。香港:萬里機構・萬里書店,二OO九年,第一五一頁。
[十四] 同上,第一五六至一五七頁。
[十五] 政府新聞處編輯小組:《海洋公園「香港老大街」開幕》,香港政府新聞網,行政與公民事務,二O一二年三月十四日,網址:http://archive.news.gov.hk/tc/news_video/category/html/2012/03/20120314_...(二O一五年七月九日閱覽)。
[十六] 方元:《一別鍾情:香港建築十日談》。香港:萬里機構・萬里書店,二OO九年,第一六三頁。
[十七] Oliver Herwig, Florian Holzherr, Dream Worlds: Architecture and Entertainment, Prestel Publishing, Munich, May 2006. P. 15.
[十八] Ibid. P. 154.
[十九] Mark Jayne, Cities and Consumption, Routledge, Great Britain, 2006. P. 68.
[二十] Jean Baudrillard, ‘I. The Precession of Simulacra’, in trans. Sheila Faria,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Available from: The European Graduate School, Graduate & Postgraduate Studies, Faculty, http://www.egs.edu/faculty/jean-baudrillard/articles/simulacra-and-simul..., (accessed 9 July 2015).
[二十一] Mark Jayne, Cities and Consumption, Routledge, Great Britain, 2006. P. 68.
[二十二] Ibid.
[二十三] Jean Baudrillard, ‘I. The Precession of Simulacra’, in trans. Sheila Faria,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Available from: The European Graduate School, Graduate & Postgraduate Studies, Faculty, http://www.egs.edu/faculty/jean-baudrillard/articles/simulacra-and-simul..., (accessed 9 July 2015).
[二十四] 發展局——工務科:《虎豹別墅》,「香港歷史文物——保育‧活化」網,第三期活化計劃,網址:http://www.heritage.gov.hk/tc/hpm/background.htm(二O一五年七月九日閱覽)。

參考書目與網頁
I. 方元:《一別鍾情:香港建築十日談》。香港:萬里機構・萬里書店,二OO九年。
II. 梁廣福︰《歲月無聲消逝︰香港世紀末照相簿》,香港︰明窗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III. 劉潤和、高添強:《香港走過的道路》,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香港增訂版,二零一一年。
IV. 許望︰〈遙遠而快樂的集體記憶〉,《明報周刊︰40周年紀念號》。香港︰明報雜誌有限公司,二零零八年,第八十至八十二頁。
V. 巴桐:〈香港人引以為傲的海洋公園〉,《良友畫報》,復刊第四期。香港:良友出版公司,一九八四年九月。
VI. 政府新聞處編輯小組:《海洋公園「香港老大街」開幕》,香港政府新聞網,行政與公民事務,二O一二年三月十四日,網址:http://archive.news.gov.hk/tc/news_video/category/html/2012/03/20120314_...(二O一五年七月九日閱覽)。
VII. 發展局——工務科:《虎豹別墅》,「香港歷史文物——保育‧活化」網,第三期活化計劃,網址:http://www.heritage.gov.hk/tc/hpm/background.htm(二O一五年七月九日閱覽)。
VIII. 荔園有限公司︰「荔園Super Summer 2015」展示板,「好時光收集箱」展覽室(二O一五年六月二十六日到訪)。
IX. 荔園有限公司︰《「荔園Super Summer 2015」正式揭幕》,荔園網頁,新聞,網址:http://www.laiyuen1949.com/laiyuen-super-summer-2015/(二O一五年七月九日閱覽)。
X. 香港海洋公園:《海洋公園全年入場人次再創高峰 七百七十萬遊人共賀歷時六年「全新發展計劃」大功告成 截至二零一三年六月三十日 年度除息、稅、折舊及撇銷前盈利達六億三千萬元 總收入十九億元》,香港海洋公園網頁,公司資料,新聞公報,網址:http://www.oceanpark.com.hk/html/tc/footer/corporate-information/press/p...(二O一五年七月九日閱覽)。
XI. Baudrillard, Jean, ‘I. The Precession of Simulacra’, in trans. Sheila Faria,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Available from: The European Graduate School, Graduate & Postgraduate Studies, Faculty, http://www.egs.edu/faculty/jean-baudrillard/articles/simulacra-and-simul..., (accessed 9 July 2015).
XII. Herwig, Oliver, Holzherr, Florian, Dream Worlds: Architecture and Entertainment, Prestel Publishing, Munich, May 2006.
XIII. Jayne, Mark, Cities and Consumption, Routledge, Great Britain, 2006.
XIV. Ocean Park Corporation, Ocean Park, Eurasia, Hong Kong, No.2, 1980.
XV. Ocean Park Corporation, The new Ocean Park Hong Kong, Ocean Park Corporation, Hong Kong,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