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the Ruins of Empire
Pankaj Mishra, 2012
Penguin
百日維新 - 每當我們聽見這歷史事件,立時想起的大概都是光緒、康有為與梁啟超。改革最後當然是以失敗告終,但三人在當時可算是先進的改革派,為滿清可能的富強加入一注活力。光緒皇帝在百日維新失敗後基本上已喪失權力,並在清朝滅亡前駕崩,若其權力依舊,對於滿清的國力有何影響實在不得而知。只是,後兩者於日後均多被評價為守舊派,與孫中山這被尊為國父的革命先驅相對立。
的確,康有為由始至終都反對推翻滿清,甚至在革命成功,中華民國已經成立的情況下,步入晚年的康有為依舊推動試圖讓溥儀恢復帝位的活動,而梁啟超亦因為是康有為的徒弟而被視為滿清派的要員之一。但事實上,如果仔細檢閱梁啟超的一生,不難發現他更多的是一個中間派,不斷的游離於改革與革命之間。
當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梁二人同樣避走日本,試圖再為滿清思索改革之路,並由海外辦報以影響國內民情。正正是在這段期間,梁啟超亦逐漸相信滿清已經不合時宜,而開始更接受孫中山的一套革命理論。在他與孫中山在日本對如何革命有著熱烈討論的期間,亦試圖影響其老師希望讓他接受更為激進的方法,但卻屢被康有為勒令不應再與孫中山等革命派來往。
當時勢已發展至滿清的不可挽回,事實上梁啟超亦沒有再對這維持了三百年的帝國有太多留戀。中華民國成立以後,他就曾就任為袁世凱政府的司法總長,甚至乎在袁世凱被推翻後,也有參與段褀瑞政權的組成。由帝制改革,到君主立憲,最後是共和體制,梁啟超每次都希望以較為溫和的方法改進社會,但屢屢被時代推到更為激進的位置,或者正因如此,他彷彿就是一個永遠的保守派。
於在意循序漸進的改革與講求破舊立新的革命兩者之間,到底哪一方更有利於建構一個理想社會,事實上並沒有必然的答案。一直堅持革命,甚至在共和建立後依舊革命的孫中山比起梁啟超得到更多後世的表揚與讚頌,或者更多的是歷史和政治因素偶然結合的後果。而同樣的改革與革命之間兩難,其實並不限於發生在中國。印度、越南,甚至是歐亞之間的埃及與土耳其,都同樣面對著一眾歐洲國家船堅炮利的軍事壓迫。對於如何築成傳統與進步之間的橋樑,怎樣平衡不同勢力在改變中的此消彼長,到底改革好還是革命好,不同的人固然有著不同的意見,而不同的國家最後也有著不同的命運。《From the Ruins of Empire》將這些國家的命運串連在一起,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這個動盪時代作一簡單總結。
延伸閱讀:
越南那艱辛的脫殖之路——
Mark Atwood Lawrence, The Vietnam War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