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上報章頭版,繼而在web2.0世界裡引起罵戰以來,我失眠了兩個晚上。既為了治自己的失眠,也為了提供理性討論的基點。我從舊文檔中翻出2006年的一個爛尾研究計劃,連日把資料重新整理。當時我受「長江創意產業研究中心」及「長江設計研究中心」莫建偉博士之邀,就香港當時三個主要藝術家聚落(cluster),包括火炭、牛棚及富德樓進行調查研究,花了半年時間總共走訪了三十多個工作室,包括搜集基本的人口統計資料(demographic)、經濟數據、產業類型、空間特性等量化資料,及藝術家在聚落上的主觀經驗等質性資料。惜因種種原因研究計劃未竟全功。誰料現在事隔三年,舊資料正好為新問題的提供答案。時間與資源所限,這裡僅能整理出一個大概,包括火炭與牛棚部份,僅能對比出所謂有機自發與半由政策促發兩種形態之異同。希望待下周再有時間把富德樓部份也整理出來,待各方一併比較引用。
太累了,無法就此部份資料作詳細評述,唯事實在在證明,藝術家雖苦,實應走出自我邊緣化情結,才能化悲憤為力量;而政策制定者雖有苦心,實應放下假大空規劃,從在地的經驗中學習,多做研究,才不會重蹈覆轍,或錯失時機。
***引用時請註明研究員與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