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打開日常生活的批判性,讀《宛如走路的速度》(書的回顧之一)

打開日常生活的批判性,讀《宛如走路的速度》(書的回顧之一)

去年愛讀的書也都偏向節奏緩慢。可能因為時代太急,躁動難安,於是我骨子裡或是為了平衡,或是為了抗拒那種「被推著走跟著生活流」的狀態,所以經常埋首在節奏緩慢的閱讀中。有時在不疾不徐的節奏裡,人才勉強感受到空氣的存在。

這裡約略介紹一下其中三本,它們都在去年為我帶來一點啟發。第一本是日本導是演枝裕和的散文集《宛如走路的速度》(他最近的電影作品有《誰掉換了我的父親》、《奇蹟》)。

書由短篇散文組成,題材涵蓋電影和他的種種,包括電影、電視製作、演員選角、作者童年、國際影展等,無不娓娓道來,而最我最想談的,則是這位日本導演關於日常生活的批判意識,以及他閱讀世界的特有方式。熟悉他電影的人都知道,他的日常觀察十分細膩。在《宛如走路的速度》中,作者自行揭示出這一細膩的底蘊。

在他看來,很多人誤會了,所謂日常,並不代表把世界簡化,這不是電視節目用來巴結觀眾,承諾五分鐘即可對全宇宙一覽無遺的快餐式透視,它意味的其實是一份世界的複雜性。好比說,所謂日常的對話,根本並不是對白或soundbite,更不是演講,也不是虛擬空間的秒殺留言,而是在塵世間充滿東拉西扯,喋喋不休,沉默留白,甚或支吾以對的情境。

所以回到日常,正是回到一眾媒體(包括網媒)千方百計去除的複雜性,嘗試捕捉及聆聽那看似簡單的日常的背後種種。

書中,這份對一般人日常生活的關注,背後也關係到一份倫理意識,即自覺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強烈感知到他人的存在,因而他的電影從來不是追求自我展現,也拒絕英雄化。倒過來,是枝裕和更願意細細整理,老早就存在於世界的種種感覺情緒,展現小人物肩並肩的凹凸互補。正像是枝裕和寫道:

「我不喜歡主角克服弱點、保護家庭及拯救世界這類的情節,反而很想描寫英雄不存在、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髒汙的世界突然展現的美麗瞬間。這種時刻需要並非咬緊牙關的硬氣,而是可以得到他人協助的弱點不是嗎?欠缺並非只是弱點,還包含著可能性,能夠這樣想的話,這個不完美的世界,正會因為不完美而變得豐富起來。」

文:陳景輝

(三之一)

後佔領時代:斷裂、轉向和抉擇系列講座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