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說中國近代史
張鳴
第一版, 香港中和
以前的香港高中教育分為文理商三科,選修了文科後,普遍情況下都不會再在大學教育前接觸商科的知識。而我,是唸理科的。故此我在中國歷史方面只有初中水平,由神農嚐百草到八年抗戰等,只要是考試範圍內的,大都稍有涉獵,但卻只是處於人云亦云的水平。當中特別是近代史,記憶中課本只是輕輕帶過,即使是國共內戰前的事件也沒有詳細敍述,更甭提共產黨執政時期的”豐功偉績”了(怕只怕日後的學生真的要唸毛主席的成就作為正統歷史…)。
所以當我想再重新認識中國歷史的時候,就隨手挑了這本書來讀。書名既然寫上了中國近代史,由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等各有一定篇幅。雖然論描述的詳盡程度不一定及得上其他同類書籍(畢竟這不是學術論著),但自有其亮點,就的是作者對這些歷史的態度。作者多從不同角度切入歷史論述,更長於質問,甚至反駁既定的看法。
每一門學科只要花時間深究,都自有其博大精深之處,歷史當然不會例外。但如果時間有限,稍稍涉獵的話多只能把一眾被簡化了的概念,理論或是規則讀懂。例如提到孫中山,我腦裏就只能聯系上辛亥革命,國父,臨時大總統等詞語,尤其是參觀過台灣的國父紀念館後,那巨型的孫中山像更是有意地把孫中山的地位,成就甚至是品格也同樣放大。即使是在香港的孫中山紀念館,也有以下的介紹:孫中山先生是家喻戶曉的革命家,畢生致力推翻滿清,建立共和,功勛舉世公認,不但受到海內外各地華人的敬仰,在世界上亦享有崇高的聲譽。社會好像在有意無意間把歷史過度簡化,將某些印象無限伸延以形成了權威卻又單一的信息(像我在中學時就常自問,究竟像孫中山這麼偉大的人如果能繼續就任總統,中國會如何呢?)。從事實上來說,的而且確孫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領導者,但除此以外又是怎樣呢?
作者就嘗試指出孫中山的興中會強項其實是海外籌款而非革命。當時在中國,革命黨並沒有得到社會精英的支持,他們亦沒有打算動員農民,結果是所謂的革命只能靠用大量財富去收買土匪或幫會進行武裝起義。這些幫會多由被主流社會排擠的一群人組成,他們本來建立組織希望可以互相幫助,卻因此而招致政府更大的戒心,更用力的打壓,這又帶來了幫會內更強的反抗性,這些會黨的反抗性越強,就跟主流社會游離得越遠,也就會容納裀多似是而非的人。可以想像他們的加入只會令一般群眾對革命望而卻步,最後革命黨只能和社會的期望漸行漸遠。當時清廷的新政還在進行中,大部分有權力左右形勢發展的人大都寄望於像君主立憲制般的循序漸進的改良,而非武力對抗在位的政權。這樣的情勢下,革命的失敗並不是各種因素的偶然湊合,反而充滿顯示了歷史某程度上的必然性,因為事實上這個方案在該時間點上根本沒有市場。作者繼而剖析一眾革命黨人的背景及心態,探討他們並未能與農民又或是權貴契合的原因,並指出一直到中華民國成立後,革命黨仍舊未能融入中國現實的權力樞紐以獲得實權,以致所謂二次革命以失敗告終。
本書當然亦有提及其他近代史上的重要情節例如袁世凱就任大總統以及後來的復辟帝制,並提出主流意見外的觀點,如復辟帝制緃難以稱為名正言順,卻可能是袁世凱為控制場面的孤注一擲,而非單純大權獨攬的魯莽之舉。以上作者提到的種種觀點不一定正確(試問世界上有所謂正確的歷史的嗎?),卻提出了一些比較少見的觀點以作參考。無論是否認同也好,本書一定刺激了讀者去思考歷史的多面性。而一本好的著作,最重要的也莫過於能引導讀者去追尋更深更廣的知識吧?(本人就因此多看了很多不同的對孫中山的敍術,以對比正統評價又或是電影<十月圍城>裏被一眾紅星反襯的形象)
可惜的是本書其實是作者於大學課程的講稿,故此所引文獻難言完整,箇中所述並不容易作比較印證。以歷史作為興趣的話,一讀無妨。若已對該段歷史有一定認識,此書可能並不能滿足閣下對實質證據的需要。
延伸閱讀:
香港近代史——
香港的失落, 葉靈鳯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7%8D%A8%E5%AD%B8%E9%96%A3/381239035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