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獨立媒體網轉眼已成立三周年。眾所周知,網站一直非常重視第一手的民間報道,雖然參與的朋友並不是很多,然而幾年來亦已累積了相當豐碩的果實。編輯部趁三周年之際,走訪了八位令人印象難忘的民間記者,請他們分享一下各自的民間報道理念及採訪經歷。(照片由梁展峰本人提供)
早在中大求學年代已認識Jeff(梁展峰),那時我剛進研究院,而他則是藝術系的一年級學生。多年以來,Jeff一方面從事藝術創作,另一方面則從事藝術行政與策展工作,近年則開始在獨立媒體與報刊上撰寫視藝評論。嚴格而言,Jeff只算是獨立媒體的活躍藝評作者,而非民間記者,但Jeff的藝評多關注本地新生代的視藝工作者,讓較容易為人所忽略的議題得到關注,以文字介入本地藝壇的發展,其實又跟獨立媒體所倡議的民間報導理念吻合。加上獨立媒體從來不乏有關文化藝術的討論,故此Jeff便自然成為了「我係民間記者系列」的被訪對象之一。
點解寫? 冇人寫咪寫
問到什麼時候開始與為什麼瀏覽獨媒,Jeff指出早在04年末已成為獨媒的讀者,原因是朋友(獨媒編輯梁寶)介紹,加上獨媒的名字吸引,跟「主流媒體」有所對應,而在內容上亦有別於當時的主流媒體,有很多社運的題材,之後分專題後,更有文化、視藝等題材。
至於在獨媒執筆寫作,則大約始於一年之前,原因是希望在網上撰寫藝評時,blog已時成行成市,太多人做的事他不想趁墟做,加上懶得自己管理。所以便選擇了獨媒,一方面獨媒的讀者較多,而且也可順水推舟借獨媒存放文章。
後來,Jeff則開始在文滙報有地盤撰寫藝評文章(他猜文滙報找他可能跟他在獨媒撰寫藝評有關),但他仍然會把文章的足本貼在獨媒,因為獨媒的自由度較大,「出咩都得」。況且,獨媒與文滙報的讀者群根本不同,後者多是較成熟的讀者,而前者則是年青人,亦是jeff心目中的主要目標讀者。不過,後來因為時間問題,jeff再沒有餘閑為同一篇文章搞兩個版本,於是後來刊登在獨媒與文滙報的文章,已沒有太大分別,唯一分別是,他堅持在獨媒的版本中加注。
被問到為什麼要在網上版本的文章加注時,Jeff提到,他希望可以借此搶救與組織藝術史料,並讓史料流到有需要的人的手上。Jeff覺得,這是他的網上文章最有價值的一部分。至於為什麼開始寫,Jeff的答案倒也直截了當﹕「冇人寫咪寫」,而且他也享受那種「parasite」(寄居)的狀態。
至於讀者群,Jeff意識到一直有一群讀者在看他的文章。他平日跟人談話得知,這一群讀者都是本地藝術圈的圈內人。有一次,便有一位城大創意媒體學院的導師,約他到城大進行講座,他亦從而得知他有一批來自藝術學院的年青讀者。可能跟他喜歡寫本地新進藝術家的做法有關吧(尤其是自藝術學院的畢業展),Jeff指出,加上當時主流媒體對本地年輕藝術家的報導較少,他的藝評最初的確吸引到一批年輕的讀者。但可能近年本地年輕藝術家展出的機會多了,主流媒體的相關報導亦有所增加,加上他們不一定同意Jeff的觀點,他發現他的文章的點擊率減少了。
由多元到一元
當然,點擊率減少也可能跟獨媒近年的轉向有關。Jeff指出,他近來的確「愈來愈少睇」,因為太單一議題,題材太hardcore(集中在勞工、保育等),立場太單一(老在反政府),失卻了早期的多元與軟硬兼備的風格。
被問到這種閱讀的改變會否跟獨媒的版面轉有關,Jeff認為,問題的關鍵主要在於獨媒核心成員在專心關注幾個題材之餘,少了人發展其他的主題。他覺得版面再差也不是問題,獨媒中間的焦點欄是否太主導也不是重點,質比量重要,只要有非社運的題材,非社運的讀者再幸苦,也會設法在獨媒搜尋他/她的心頭好。
梁展峰近期發表之文章:
- 藝文誌:裝置中的社會話語─寫《當代共融》立體及裝置藝術展
--2007-11-12 04:03 AM - 藝文誌:香港現代水墨之後
--2007-11-12 03:51 AM - 藝文誌:香港的當代藝術博覽會
--2007-10-20 09:45 AM - 藝文誌:回歸十年的香港視藝 梁展峰:記「HistoriCity─香港藝術史書寫圓桌座談會」
--2007-10-20 08:54 AM - 藝文誌:回歸十年的香港視藝 (轉載) 劉建華: 試析港、台藝術展覽交流的本土(香港版)文化政治新座標
--2007-09-14 07:56 AM
系列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