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 Munich ) 與《平頭日記》( Jarhead ),一個講以色列特工復仇,一個寫美軍在海灣戰爭中的無聊生活,本來風馬牛不相及,但對照來看,卻別有意思。史匹堡表面上拍了一齣極有政治爭議性的影片,但他的刺刀毫不鋒利;Sam Mendes 表面上沒有打出什麼鮮明旗幟,卻暗藏尖銳的批判。
史匹堡在《慕尼黑》裡觸及以巴衝突,沒有將巴解妖魔化,嘗試用比較人性化的角度去寫策劃恐怖事件的人,也有為衝突雙方說項,再以「冤冤相報何時了」作為註腳,可說是一個相當「進步」的姿態。史匹堡大搞連場爆破之餘,也試圖透過男主角四名助手的不同個性與遭遇,襯托男主角的內心矛盾與心理變化。然後給以巴雙方的暴力行為各打五十大板,高舉和平才是出路。
史匹堡沒有像《舒特拉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 ) 般要主角站出來慷慨陳詞,或者在黑白畫面放個紅衣女孩那樣畫公仔畫出腸,而是用了相對含蓄的方法去說他的大道理,可是批判的力度仍是相當薄弱,不能帶來多少反思,以致表面上富有爭議性,最後只停留在話題電影的層次。史匹堡其實只是在安全網裡作花式表演,對美國人而言,片中策劃恐怖事件的是他人,繼而進行復仇的也是他人,打打鬧鬧的都是他人,而史匹堡卻把美國寫成男主角尋求和平的歸宿,雖然中段亦有提及中央情報局的糊塗帳,但對於美國一直以來偏袒以色列的外交政策隻字不提,卻將美國視為最後安居的樂土,未免太過狂妄。
Sam Mendes 的《平頭日記》沒有什麼反戰的大道理,表面滿口粗言穢語,內裡卻是一股反戰的暗流。Sam Mendes 以執導質疑中產價值的《美麗有罪》( American Beauty ) 而成名,今次拍的是一名海軍陸戰隊成員在 1991 年海灣戰爭期間在沙漠上虛度的年青歲月。士兵們以為可以上陣殺敵,卻把青春都虛耗在荒涼的沙漠,以及廁格裡的手淫。
影片中提到了一些反戰電影。譬如有一幕講述士兵在觀看《現代啟示錄》( Apocalypse Now ) 的片段,當他們看到美軍直昇機在華格納的音樂下作瘋狂轟炸,無不拍掌歡呼。然而《現代啟示錄》的主題是反戰的,寫的是戰爭對人性的摧殘。又有一幕提到了《獵鹿者》( The Deer Hunter ),說一群士兵打算觀看《獵鹿者》影帶,那是他們其中一人的妻子從家鄉寄來的,他們以為可以看到衝鋒陷陣的畫面,看下去卻發現是那位妻子與人通姦的色情錄像。而 Sam Mendes 在影片裡描寫士兵放肆荒唐的軍營生活,亦有著 Robert Altman 諷刺韓戰的《風流軍醫俏護士》( M*A*S*H ) 的影子。
Sam Mendes 借其中一名士兵之口說出所謂正義之戰不過是在維護資本家的石油利益。男主角始終沒有殺到什麼敵人,卻看到遍地的斷肢,以及一個個被燒焦了的平民百姓。然後油田起火,黑色的石油灑遍沙漠,構成了「大地在淌血」的意象。地上不斷噴出一道道火焰,烏煙蔽天,忽然一匹渾身沾滿油污的馬從黑暗中跑出來,更是一幅人間地獄景象。男主角凱旋回家,卻是一臉愁容,一方面是由於女友在他服役期間已另結新歡,一方面亦是他對參軍信念的徹底幻滅。
《平頭日記》不是沒有缺點的,但它不像史匹堡的《慕尼黑》,沒有高舉和平旗幟,卻把戰爭的荒謬徐徐道來。最後男主角的戰友不是死在戰場上,而是死在退役之後,對他們來說,真正的戰場不在中東,卻在自己的老家。片末男主角望著窗外的寧靜小鎮,看到的卻是一片沙漠。男主角說:「我們仍然在沙漠裡」。戰事結束了,但戰爭並沒有結束。美國說不上是人間樂土,戰爭也不是電視上的炮火表演。Sam Mendes 讓我們看到了在新聞媒體裡所不能看到的那一場戰爭。
編按:圖片為編輯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