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向香港電視講兩句

向香港電視講兩句

近日有消息謂香港電視最新收視率再下跌,令王維基決定延遲開拍《選戰II》,「睇定啲」再算。港視開台之時,《選戰》為開台劇,令人耳目一新,形勢大好,後來的《來生不做香港人》也大獲好評。然不夠半年,已經出現疲態,如何走下去?本人不才,不懂從商之道,唯有以消費者之身份講兩句。

仍未能脫離TVB的陰影

查實港視從開台前到現在,最大的賣點就是「我們不是TVB,我們不會拍『膠劇』」。《選戰》確實有新意,然播出了十一集,當中的TVB式劇情開始湧現。(更無謂提《警界線》了。)港視嘗試破舊立新,卻始終無法完全跳出TVB的陰影。

已有不少評論批評,《選戰》到了現階段,已經回歸到TVB式宮廷劇的基本劇情,只是加了政治裝飾而已。其實編劇以昔日唐、梁之爭為藍本,盡量加入各種現實政治鬥爭之素材,例如政客出軌、鄉紳弄權、官商勾結、黑金政治、傳媒抹黑等等,確有心機。互攻心計或許刺激,但每集都是如此鬥來鬥去,宋主席「使橫手」然後「男神」張癸龍智救葉晴,慢慢便變得刻板。宋主席「奸到出汁」,智叔演得肉緊,但正因為奸得太露骨,反而無法展示細膩的人性:奸人也可以有理想有遠景、真正城府深者即使對黨友也不會坦白。TVB「膠」的地方,就是無法拍出複雜的人性,然港視也未能做到。葉晴由理想主義者轉而接受政治現實,乃不錯的主題,然此主線逐漸變淡,被鬥爭所掩蓋。

此外,老土TVB橋段也繼續出現。為何永遠要出現絕症呢?難道無絕症就不成劇集?宋主席打死陸偉陶也是一大敗筆。第一,太誇張、超現實;第二,太「不政治」,留政敵一條活命,方有戲可看。現實政治令人心寒的地方,就是政客可以在合法不殺人之情況下,實行「人格謀殺」。這種以打死人解決問題兼營造戲劇效果之手法,都是那句:太TVB。

港視要自救,除了找新題材外,更要有深度。假若有《選戰II》,當然要有權力鬥爭,但更應該有理念鬥爭、世代之爭、價值衝突,甚至階級鬥爭。簡單而言,就是要更能夠與現實社會連結,要更「有腦」。不是說要拍紀錄片,而是要透過戲劇把現實中之種種社會問題展現出來,探討人性及道德議題。不一定要拍嚴肅劇集方有此效果,例如日劇《Legal High》,雖則嬉笑怒罵,但也能令人反思。

分散投資,擴大群眾支持

每天只播一套劇集,乃失敗之策。對消費者而言,你一天只播一套,假若我不喜歡,就連續數星期不用看你港視,何來收視?

假若一天能播兩套題材完全不同的劇集,第一套我不喜歡,還有第二套可以望望。分散投資以減低風險,相信是很平常的從商之道。港視現在起碼有兩批觀眾可以吸納,包括已經非常厭惡TVB「膠劇」的年輕人,以及一般師奶。但這兩批觀眾差不多是mutually exclusive的,你取悅得年輕人,就會得罪師奶。要拍出兩批人皆喜歡之劇集,談何容易?但港視不是政黨,不用只維持一個立場。假若同一天播放兩套劇集,一套較有思想,另一套較適合思想單純的姨媽姑姐,或可享齊人之福。

要生存,就要回應民意

其實TVB有點像民建聯。無論拍出來的劇集如何爛,劇情很「鍾樹根」,總有一班人不會用腦就打開電視看,是為慣性收視。加上資產雄厚,「點拍都贏」。TVB不只有民建聯的風範,更有些少民主黨的能力,間中會懂得取悅觀眾,搞點新意思,然後又會突然出現一些少壯派破格演繹。結果地位穩如泰山。不看TVB,就好像「無得揀」,唯有含淚支持。

港視就像正在尋求突破的小黨,希望在大黨壟斷、遊戲規則對自己極不利的情況下,突圍而出。要成功,就要靠民意。一些傳統或偏右的政治理論,都會把民主社會類比成自由市場。在民主社會中,你要贏,就要爭取支持,你做得不好,選民就可以揀第二個。有競爭的市場也一樣,你的產品不好,我不會含淚死撐。

港視要清楚知道,你的劇集假若拍得不好,辜負眾望,大部分消費者都不會同情你。尤其年輕人,我不看你港視,還可以上網看日劇韓劇美劇英劇。加上港視以facebook作為宣傳工具,要知道網絡中沒有誰比誰大,你得罪網民,無人會畀面你。現實就是如此殘酷,王維基身為商人,應該深明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