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教會的讀書會開始細讀《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這本書,啟發了小子的思考。作者哈維.考克斯(Harvey Cox)是哈佛大學的教授,開設了一門關於道德判斷的通識課,以耶穌的故事讓學生探討道德和價值觀。從開初的不被看好到及後的大受歡迎,此書便是作者將該門課整理好的內容。
小子無意在此文說耶穌,而是想說說考克斯教授他對「故事」這回事的看法:「故事」於人生中是無比的重要!讀者們,不知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何小孩子特別愛聽故事?為何向小孩子說故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可能你會下意識想,喔,孩子還小嘛,太深的會不明白,說故事最好。真是純是深淺的緣由麼?考克斯教授指出了「故事」最關鍵的作用,是喚醒人們的想像力。對學習、認識世界及建立價值觀等層面而言,具體的故事遠比抽象的原則、戒條更入腦。原則和理論無法激勵人,但透過故事,讀者或觀眾卻能較容易代入其中處境,在過程中你會進行思考,和自己的內心對話,從而學習和成長。當未來遇到類似的情境,便能從故事角色的遭遇吸取教訓或得到勇氣,從而下決定和行動。
讓小子舉些例子說明吧,昨天在中三的課堂上,有同學在笑說班中一位同學年齡大(三、四年左右吧),雖非惡意,但聽者或會感難堪。所以小子要解解圍,便說學習並無止境,年齡亦非重點。若單這樣說會很抽象,對學生而言不會有效果,所以小子說了一個在上年聽到的故事:一位90歲老婦退休後繼續進修,成功獲得學位。同學除了「嘩」的驚嘆外,便也從中明白道理了。再舉一例,前兩天同學去了參觀懲教所(即監獄),獲贈了一本漫畫《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是港漫的畫風,記載了兩個青少年犯罪,入懲教所後更生改過的故事。小子初時還以為同學這樣大膽公然看港漫,知道情況後問了同學借閱,感覺這是不俗的嘗試,比起每年有幾位警員或懲教署人員來說同樣的訊息,更易入腦。
兒時所聽所讀的童話和寓言故事,建構著小孩的道德和價值觀,
也培育了其想像力。
(網絡圖片)
難怪,很多人也愛讀成功人士傳記,故事就是有這樣的妙效。但遺憾的是,考克斯教授指出,在現今世代越來越少人說故事。電視的出現是一個主因(此課程是在八十年代開設的,其時未有互聯網),人們發現在電視箱裡的虛假世界比鄰舍間的真實世界更有趣,互動和溝通便也就漸見減少了。發展至廿一世紀,小子認為現況是更嚴峻的,因為互聯網的影響又比電視大太多了。針對其對世代的觀察,考克斯教授提出了一個思考:事實是否等同真理?資訊是否比故事更有價值?在資訊爆炸的世代,人的心靈卻比過去顯得貧乏,也失去了想像力,因為故事能帶來思考(特別是道德上的),泛濫的資訊卻反削弱了人處理生活的能力。在這眾說紛紜、人言人殊的世代,教授之言,確有見地,令小子深有同感。
我們可怎樣改變這境況?我們怎會有這樣的能力?對,我們並無能力扭轉時代、科技的前進,但每人也會有自己的經歷,只要你願意說出來,經驗便會化成事實,以故事的形式傳下去(透過自己或別人的手或口);若不說出來,經驗便會失去價值了。所以,我們可以做好自己:努力說故事,成為一個優秀的(即勇於開口的)說書人!另外,活出值得述說的一生,成就自己的故事。
透過作者清晰而條理的論述,小子明白到說「故事」之於人的力量。小子自幼愛讀小說,喜愛不同的故事,卻從沒循這方向深思,這回實在是開眼界了,也讓小子在教育方面有些新想法。就讓小子以昨天和太太結伴回家途中,其口中聽到的一個短故事作結,它帶給小子一陣鼻酸,連太太也感意外:
有一個女生養了一隻狗。
狗兒平日不會跟著主人跑步,就留在家中。
多年後,狗兒漸老。
有一天,主人準備外出跑步,狗兒主動陪伴。
跑畢,回家,狗兒便離世了。
讀者們,有機會不妨多些和朋友說故事,能說出或聽到一個動人的故事,將是一份福氣,你會親身感受到「故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