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於《後97視藝-特區/藝術公社10誌》展覽場刊(文字篇)
後97視藝-特區/藝術公社10年誌
主辦︰藝術公社
策劃︰梁兆基、二二六工程
展覽日期︰2007年6月16日 至2007年7月3日
展覽時間:逢星期二至日 下午二時至八時 (逢星期一休息)
三思「藝術公社」
憶「公社」
藝術公社,有點「中國」、「共產」的意味,這是我初對藝術公社的印象。第一次到「藝術公社」是大學時期。一晚跟從學長到工廠大廈內的一個單位,它是位於堅尼地道的某工廈內,門是鬆上「藝術公社」及其紅旗標誌。早期的藝術空間,還是「以人為本」,個人魅力高於組織。王純杰是藝術公社靈魂人物之一。因為翻過《前鋒九五》(註1),才知道王純杰在「藝術公社」成立前已很活躍,而且作為移民來港的中國藝術家,為本地當代藝術與國內的前衛藝術的聯繫產生一定的影響。(按:書中文章不乏以國內前衛藝術界的用語類比香港藝壇)。國內來港的藝術家絕大多數都與他和公社有聯繫,顏磊、潘星磊等移居來港的藝術家都因為王純杰而得以在港活躍發表作品。今天的威尼斯藝術雙年展能有「中國香港」館,王氏算是其中主催和推動者之一。不過我其實從來沒有與他接觸過,反而與其他藝術家如甘志強、袁國聰、杜煥有點交流。當然以筆者當時的藝術學生身份,交流是有限的,留給他們的印象也是含糊。筆者與公社其實沒有緣份,只是在2000年第一次向公社招手,借了油街時期的公社展覽場,籌劃了一個為期七日的小型聯展。此後因學業和工作纏身,已少有參加公社活動,到後來鄭怡敏入職藝術公社,我亦多了參觀各個展覽,因而多了到訪公社。
惜「公社」
每個藝術空間都會有自己的發展方向和藝術重心,如Para/Site從九十年代中成立初,針對座落地區的社區環境和文化,拓展藝術家與觀眾的連繫,推動裝置藝術的多面發展(註2),及後自2002年推出以研究為本,針對八十年代藝術家的回顧性展覽。1A空間歷來都不乏推介新晉藝術家的聯展或個展。反觀藝術公社,過去多年都在持續推動「現代水墨」的堅持也是明顯的。可能因資源緊絀,每個展覽除了以展覽圖冊作記錄,配合展覽的座談會都沒有多少的正規記綠,對本土/中國南方的「現代水墨」的發展藍圖難以構成整理或研究效用,算是可惜。當下相關的學術研究缺乏,讓本地「現代水墨」的發展難及當年七十年代般熱鬧。其實藝術公社推動「中國前衛藝術」的努力向來未受到認同。特別在97前至千禧年,本土視藝界其實對國內的當代藝術熱潮未有特別關注,國內與本港的當代藝術界仍缺少緊貼的交流,美學取向還是差距很大。於是作為三個主要的藝術空間(註︰除了由香港藝術發展局外判的「上海街視覺藝術空間」,從1997年起至今,視藝界所言的「藝術空間」泛指藝術公社、1A空間及Para/Site藝術空間,三個民間自營的非牟利藝術組織兼展覽場地),筆者認為公社在藝壇角色比較邊緣。多數的留學回港及本土培育的香港藝術家都在1A空間及Para/Site藝術空間留連,可能認為藝術公社藝術未夠西化。雖然中國當代藝術也為中國官方所默許(註3),但公社所推廣/介紹的中國當代藝術,似乎與官方所默許的或主流國際美術雜誌下的中國當代藝術有些距離─前衛依舊,社會性議題及中國符號不多。有別於Para/Site藝術空間現任策展人Tobias Burger銳意展示珠三角的當代藝術景象,藝術公社當然沒有以策展角度表明要展現中國當代藝術的「另一面」,於是筆者作為公社的局外人,難免認為公社處理中國當代藝術的取向是模糊的。在崇尚「國際」的主流文化下,「走向國際」成為各空間在組織發展和爭取資源上近乎唯一的出路,公社與國內的連繫於是更加難以被肯定。近年以楊心一、梁兆基和朱達誠作為公社內活躍的展覽策劃者,應該會令藝術公社的活動更為多樣化。他們展現其個人美學或策展理念之外,或許會為藝術公社提供新的方向和形象。不過筆者更有與趣看到藝術公社未來如何以推介中國當代藝術的展覽來回應香港當下(視藝)現況,如何藉海外進口的展覽回應國際(視藝)的發展。
恨「公社」
在當代展覽策劃文化中,舉行展覽乃是展覽策劃的基本工作,以展覽及當中的藝術作品,引發討論,提供新穎視野才是展覽的重要價值。作為展覽空間,積極舉行展覽是必然,但週邊配套如討論會、出版物及相關文章可以讓展覽內容得以深化。與1A及Para/Site相比,公社的展覽場刊傾向紀錄作品為本,一般只有策展語(curatorialstatement)、作品圖錄及藝術家簡歷。除了個別或短或長策展語外,少有討論性或對談式文章,故此難為展覽提供多一層的參考和角度。其實公社向來的展覽都偶有針對或回應香港社會現況而舉行,近年較明顯的如「特首造像‧觀念肖像展」(2002)、「圍講.維港」(2004)和「畫古蹟.看歷史」(2006)等。可惜每次展覽流於藝術家對某一時限性的社會議題作出即時回應,卻未有透過展覽策劃讓作品間構成緊密對話。例如以理想香港特首為議題,展覽「特首造像」展現了各畫家/藝術家對特首的直接期望或想像。這類展覽讓藝術家表達個人思想之餘,既有利媒體關注,吸引觀眾,但似乎未有考慮如何讓觀眾投入其中的討論或引發思考。要讓社會人士及藉藝術活動思考社會,公社其實亦偶有進行像「社區藝術」(Community Art)的活動,如「給李局長的聖誕咭」(2004)、「掃膠世代」(2005)。
簡言而之,「藝術公社」的展覽能為個人藝術表達提供最大的空間,至於推動香港藝術發展及教育、展覽觀眾的參與和投入,以及展覽議題的本土意義,三者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讓公社思考。
註1:潘星磊 編:《前鋒九五》,香港:香港新世紀出版社,1996年。
註2︰曾德平:「在基層社區建立實驗性藝術空間的經驗」,《拆東牆補西牆─香港裝置藝術賞析》,張鳳麟 編,香港: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1999,頁182。
註3:HOU, Hanru.“Towards an ‘Un-Unofficial Art ‘: Deideologicalisation of Chnia’s Contemporary Art in 1990s”, On The Mid-Ground, (Hong Kong: Timezone 8), 2000,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