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文化KO】城市與藝術節的共生?(足本)

【文化KO】城市與藝術節的共生?(足本)

踏進十月,兩年一度的「新視野藝術節」正式開鑼。「新視野藝術節」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藝術節辦事處主辦,自2002年關始,主力「推介以亞洲為焦點、跨文化、跨界別的創新藝術表演,以及具當代新銳風格、前膽性的國際演藝節目,期望在區內藝術領域中注入多元文化的色彩」(見「新視野藝術節」節目簡介)。在這裡,「亞洲」、「 跨文化 」、「跨界別」、「創新」、「創新」與「多元文化」等等,都是關鍵詞。其實,若果我們把與「新視野藝術節」梅花間竹、隔年舉辦的「世界文化藝術節」也算進去,藝術節辦事處過去十年的亞洲及全球視野,是十分明顯的,而這又跟八十年代以來全球的「文化轉向」(Cultural Turn)現象,密切相關。

全球的「文化轉向」
當然,藝術節並非全球化年代獨有之產物。就以大家所熟悉的「香港藝穗節」為例,早在港英殖民時代已經誕生(創辦於1983年)。然而,跟殖民年代的文化啟蒙取向略為不同,隨着近十多年來全球的「文化轉向」殺入亞洲,文化變得愈來愈「有用」,且與城市的發展緊緊結合, 自1999年開始,香港藝穗節乾脆以城市為主題,且易名為我們所熟知的「乙城節」。

但何謂「文化轉向」?簡單來說, 八十年代以來,隨着全球化步伐加速、創意文化經濟抬頭,面對全球經濟的激烈競爭,全球各地城市(尤其是「全球城市」(Global City))愈來愈着重加強自身的基建以及軟體(所謂硬實力與軟實力),來吸引全球流勳的資本、人材與消費者。在這個全球化競爭效應下,愈來愈多的城市把大量資源投放到文化領域,一方面希望將文化產業化,製造創收,另一方面也通過文化為企業增值(借用台灣文建會前主主委陳其南的說法,此乃「企業文化化」),再者則企圖借助文化為城市刷新面目,建立令人眼前一亮的「城市品牌」(City Branding)。而事有凑巧,這一股重新打造「城市品牌」的風尚,正好在上一個世紀九十年代末(尤其在1998年金融危機後),配合文創產業論述的興起,吹進不少的亞洲城市。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藝術節愈來愈受到重視,成為城市發展的亮點。

全球化年代的藝術節
回到「藝術節」的話題。可以這麼說,在這樣的脈絡下,「文化」變得越來越重要。在此,「文化」概念的內涵自然比「藝術」廣闊,而「藝術」只是「文化」的其中一種體現形式。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的定義,「文化是一套體系,涵蓋精神、物質、 知識和情緒特徵,使一個社會或社群得 以自我認同。文化不單包括文學和藝術,也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權觀念、價值觀念、傳統與信仰」。因此,藝術交流便不再侷限於美學上的交流,而是以藝術為媒介,進行更深刻的文化跨界流動,而藝術節正是其中一種最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

事實上,現在藝術節可謂無日無之,就以紐約、倫敦、香港、台北等全球城市為例,就更是年中無休,連帶地,它們也就成為了各地文化朝聖客的常到熱點。就以筆者熟悉的文化界圈子為例,其中便不乏這類的文化朝聖客,他們有時會趁着假期,甚至週末,到「台灣藝術節」看台灣本土以及歐美國際級的演出,有時則會花個多小時的船程,過大海,看「澳門城市藝穗節」中種種稀奇古怪的實驗表演。

藝術(節)如何改變城市的机理?

或許,我們會疑問:藝術/藝術節到底可以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 扮演着一個怎樣的角色?簡言之, 筆者認為,就城市的發展而言,藝術具有兩項功能:一是潔淨都市空間,讓城市變得更可居可愛可親; 二則是為城市提供大大小小的節慶,既讓城市生活變得有活力和多元,也吸引人流, 製造創收。可以想像,在全球的「文化轉向」的年代,藝術將徹底改變城市空間的机理。

記得2000年,筆者曾經參與「詩城市集」(Citypoetry)的策劃工作。「詩城市集」是「乙城節2000」的其中一個節目,主辦單位分別找來了十七位詩人與十五位設計師跨界合作,在中環蘇豪區一帶多區店舖,展出他們的創作成果。要知道,在2000年年頭( 尤其在九八年金融危機之後 ),中環的蘇豪區仍是一個商住混合、中產與草根文化並置的老街街區,雖然當時已開始有各式的畫廊、酒吧、餐廳與風格小店陸續進駐,但茶餐廳、舊式街坊茶樓以至街市,仍近在咫尺,可謂新舊共容。在前市建局的年代,「詩城市集」計劃當時可謂一新蘇豪區的面目,也是回歸以來最早以文化介入都市地貌(Urban Landscape)的嘗試之一。

不過,正如國外不少都市研究者所指出的,以文化介入都市空間,可謂雙面利刃,有利有弊。的而且確,過去十年,隨着大大小小的畫廊、潮流小店、食肆的遷入,蘇豪區一帶的地貌變得光鮮了,但與此同時,該帶的租金也變得愈來愈貴,有該帶地胆畫廊的東主曾經向筆者表示,高級食肆的遷入慢慢逼走原來的大小畫廊,它們不是向西移至上環,甚至西環,便是乾脆結業,至於那些老舊的小店就更不用說了。

或許,你會疑問:文化藝術真的擁有這麼巨大的威力嗎?當年一個蚊型的藝術計劃,真的是都市仕紳化(Gentrification,或稱「高級化」)的元兇?我不肯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全球「文化轉向」的年代,文化的確變得愈來愈重要,而城市則是各路「創意新貴」(creative class)大展身手、與資本家共舞的競技場,城市的机理亦由此而徹底改變。

(「 文化KO」:本欄由本地知名文化評論人小西與梁偉詩輪流執筆,縱論種種文化現象。)

蘋果日報 26-11-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