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藝發局視覺藝術小組主席陳錦成於藝發局辦公室舉行了一場「藝政沙龍」工作進程分享及意見交流會,藉此向業界匯報這半年來在藝發局的工作和收集意見,目的是增加外界對藝發局的運作瞭解,加強業界的參與。本文是筆者當天於交流會的部分內容紀錄,以供讀者參考。
從今年二月第一次大會開始,筆者為期三年的藝發局委員的工作正式展開。除了大會會議為委員必須出席之外,各委員都可以自由參與各個委員會、藝術範疇小組及工作小組。至今,筆者共參加了十五個不同的委員會和小組會,包括三個中層委員會:策略、支援和推廣,六個藝術範疇小組:視覺藝術(主席)、藝術教育、藝術評論、電影及媒體藝術、戲曲和文學,以及六個工作項目小組:藝術空間、年度藝術獎、校園藝術大使計劃、威尼斯雙年展、藝術資料保存及審批制度檢討工作。藝術發展不應只著眼個別範疇的利益考慮,透過不同的會議參與,一方面可以更了解局方的運作,從而完善其機制;另一方面可以促成跨界別的合作,從整體文化藝術發展來思考,制定有持續性的發展路向,此乃筆者加入藝發局的原意。至於未來的兩年半的重點工作,筆者定下了三個方向:(一)審批制度檢討、(二)界別代表推選制度檢討和(三)藝術資料保存工作。
審批制度檢討
藝發局其中一個主要職能就是資源分配,批核各藝術範疇的計劃書申請,因此完善的審批制度對善用公帑是非常重要。
現行的審批工作,藝發局所採用的是所謂同儕評核(peer assessment)的方法。即是從各個藝術界別當中徵聘具專業知識的藝術工作者及人士擔任審批員,評審局方所收到的計劃資助申請。
對每個計劃書的申請,都會隨機選出有相關專業的審批員負責。到目前為止,包括所有的藝術範疇,審批員約有四百幾人。每份計劃書都由三至五位審批員處理,視乎計劃書所申請的項目而定。例如海外交流計劃的申請時間比較短(兩至三個月內),負責的審批員通常只得三位,而一般計劃因時間比較充裕,都會由五位審批員負責。現在的情況是,從四百幾位的審批員當中,在分門別類和剔除利益衝突後,可供選擇的人數不多。為免評審入選太容易重覆,當務之急就是要增加審批員的數目。藝發局應該要加強宣傳公開招聘審批員,鼓勵更多合資格的業界人士參與。
另外就是要確保審批員的評審質素,對計劃書的評斷要有詳細的解釋,尤其是修改計劃書內資助額時所作的判斷。筆者就曾見過有審批員對計劃書只留下寥寥數字的評語,又有審批員曾大幅修改計劃書的預算卻欠缺合理的解說。
現時徵聘審批員主要的考慮是要具備業界的專業知識,即是在某一藝術範疇有一定認識,並無規定審批員要具備計算預算的能力。行內人都會知道,從事藝術創作的人,未必同時具備組織預算的能力及知識,計劃預算是另一門的專業。但現時的情況是容許審批員除了從藝術角度對計劃書評分外,可以同時調整預算。換句話說,審批員可能會作出了超出其能力範圍的判斷,而毋需給予合理的解釋。現階段,實在需要一個機制定期評定審批員的質素,篩走一些水平不足的審批員。審批制度的檢討仍在進行中,預計會在今年內完成,新一批的審批員徵聘亦將在明年初展開。
界別代表推選制度檢討
推選制度的檢討,主要是針對去年藝術範疇代表推選活動時,所出現的不公平和混亂情況。其中的不公之處在於個人登記選民準則與經由團體登記的選民準則不一致。個人選民的要求比較嚴格,例如須曾接受藝發局的資助、藝發局資助團體的員工或在認可的大專院校藝術相關的學科畢業等等。而經由團體登記就不同,若該團體被認定為從事藝術活動的話,其轄下的所有會員,只需要經由團體代為簡單登記即可成為選民。於是就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一位從事創作多年的藝術工作者和一位剛完成十二堂社交舞班的學員擁有同樣的一票;又或是行內資深的藝術家因為從未接受藝發局的資助而不能成為選民,反而只參加了一次太極十八式的學員卻可無端乎合登記資格。界定個別選民的準則不一致,其一票卻有相同的權力,實有違民主精神。
因此,對選民的界定方法和程序,將會是檢討的一大方向。至於其他問題,則會待小組組成後再作討論。現時,推選制度檢討的工作小組會還未組成,只曾在大會作初步討論,預期明年年初會展開,以趕及下屆的推選活動。
藝術資料保存工作
藝術資料保存工作小組會已經組成,上月亦已進行了第一次會議。資料保存對展現香港文化發展的獨特性十分重要,亦甚為逼切。因為長期以來,香港都缺乏空間和資源,有系統地保存本地文化藝術資料,造成世代之間的文化斷層,甚至構成身份認同問題。長遠的目標,是推動建設一所包涵不同範疇的藝術資料館。
如何將散落在民間的資料整合,構築起香港文化藝術的歷史脈絡,將會是這小組的重要使命。
總括而言,六個多月的藝發局工作十分充實。自覺在此機制下,只要盡心盡力,仍有其可為之處,何況此制度尚有不少有待完善的地方。期望任內可聚合局內或局外更多有心人,共同建立以香港為主場的藝術發展局。
作者為香港藝術發展局視覺藝術民選代表
本欄逢週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發展,集思廣益,出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