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文化論政】張翠瑜:香港戲劇資料庫面世

【文化論政】張翠瑜:香港戲劇資料庫面世

上月香港舞台好不熱鬧,《謊言》的潘燦良、蘇玉華、陳永泉、黃哲希戲中戲真相謊言難辨,《搞大電影》的黃秋生、林海峰、韋羅莎大鬥演技,還有劇院、工廈和社區的眾多演出,實在目不暇及。在此提醒返,九月還有一件劇場大事:「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劃」網站面世!

從今以後,香港劇人、研究者、觀眾與公眾人士可於網上免費瀏覽網站(www.drama-archive.hk),查閱戲劇資料紀錄,觀看劇人口述歷史訪問錄像,從文字和光影細看香港劇場的軌跡。這是關心劇場的朋友盼望已久的喜訊,也是同志仍需努力爭取表演藝術資料館的提醒。

劇人倡議保存表演藝術紀錄

在上月舉行的發佈及分享會上,麥高利小劇場雲集越百位劇場朋友聚首一堂,場面感人,仿如一場畢業禮。項目經理陳瑋鑫先談進行庫藏計劃的苦與樂。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項目計劃資助,於2015-2017年度進行為期兩年的「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劃(第一期)」,統整及電子化2006至2014年香港劇場資料;研究隊團與45位劇人進行66 次訪談;與此同時,進行六場公眾講座,介紹香港劇場歷史與庫藏文化等題目。

部分口述歷史受訪者張秉權、麥秋、林尚武、王添強、崔婉芬、傅月美、袁立勳、蔡錫昌、周志輝、茹國烈、黃志強和毛俊輝更到場祝賀,分享資料庫面世的喜悅。劇人們倡議香港劇壇與政府合作,多利用新科技保存表演藝術的文字和影像紀錄,讓全球朋友得以認識香港演藝文化。

大會更於發佈現場率先播放口述歷史訪談片段,嘉賓講者來個即場回應。毛俊輝與黃呈欣對談香港演藝學院的戲劇教育發展,毛sir 憶述當年構思課程結構與教學法,大欣分享演藝學院給她的戲劇啟蒙。蔡錫昌與甄拔濤討論本地劇本寫作,以蔡的《我係香港人》與甄的《未來簡史》為例,看到不同年代的劇作家同樣尋找「香港歌」,也見兩代人對「中國」的取態有異。茹國烈與彭秀慧點評香港藝術中心作為非官方場地的靈活性與創意空間,是個推動表演藝術團體成長的基地。在此借毛sir的話,不同年代的劇人在台上展開自己的黃金歲月,帶來一道道劇場風景。如是說來,資料庫正是收納風景的百子櫃,讓後來者看到曾經的演藝風華。

資料庫只是起步

無疑,這個資料庫得來不易,全賴主辦單位向民政事務局爭取資源,庫藏團隊的努力,以及劇場朋友的支持。然而,這只是起步點。香港表演藝術的歷史紀錄仍需進一步蒐集、整理和研究;否則,本地音樂、舞蹈、劇場與戲曲等表演藝術結晶只會煙消雲散,數十年代沒人記得香港演藝文化軟實力。

現階段資料庫是個香港戲劇的電子資料的平台,資料以近十年戲劇資料和近三年的訪問錄音及錄像為主,實有不少改進與擴充的空間。簡單來說,資料庫面對的問題:一是空間問題,二是資料的範圍狹窄,三是資料管理的專業性,四是發展前景。由於現時主辦單位獲得的撥款,只能支持為期兩年的計劃,而且撥款未有支持實體空間的租金。因此,主辦單位面對空間問題的應對之道,是將收到的戲劇資料文件暫存租用的辦公室與倉庫。這導致也是資料庫只能提供電子化資料,未能提供閱覽室服務的主因。再者,現時資料庫的規模和空間所限,第一期計劃並不包括實體的戲劇文獻收藏和管理,故主辦單位未敢正式向劇人徵集歷年珍藏;更不敢奢望將資料庫觸及音樂、舞蹈、戲曲等領域。資料庫實可伸延其歷史的縱向處與演藝的橫向面。第三,若資料庫日後繼續發展,保存紙本資料、錄像,甚至道具等實物,便需要資訊管理的專業人士,負責資料保存與修復、資料庫管理與拓展的工作。最後,現時主辦單位完成資料庫第一期工作,高高興興發佈網站後,便得苦惱資料庫的未來。申請兩年又兩年的計劃資助,讓戲劇文獻的保存空間成疑,也讓資料庫長遠發展方向不清晰。

歸根究底,這都是資源的問題。既然香港政府願意花大錢營運西九文化區,為何不能投放些許資源於文化軟實力,保存與研究本地演藝文化?這些寶貴的歷史材料既可用藝術教育、文化政策研究,又或文化旅遊推廣,甚至用作政府康文署員工內部培訓。容我空想一下,只要在某某紀念日少放一場煙花,省下的資源便足夠打下文化軟實力的基石,何樂而不為?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中心行政人員

文章刊於2017年10月16日信報專欄。本欄逢周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